成立18个月,累计融资超11亿元,估值暴涨,这家由产业老兵与学术新星联手创办的机器人企业,正试图在中美具身智能竞赛中为中国抢跑。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千寻智能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台上,名为Moz1的机器人正在灵活地表演搭积木、做家务,其流畅的动作引发阵阵惊叹。
展位背景板上印着的“10年让全球10%的用户拥有自己的机器人”宣传口号,彰显着这家初创企业的宏大野心。
成立于2024年2月的千寻智能,在短短18个月内迅速成长为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的明星企业。它不仅创造了累计融资超11亿元的纪录,更构建起“小米系+宁德系+中东系”的资本网络,成为中美具身智能竞争中的一股重要中国力量。
01千寻智能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铁三角”团队配置。
创始人兼CEO韩峰涛是一位41岁的产业老兵,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近十年的创业经历。他曾担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主导交付超2万台工业机器人,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化经验和商业化洞察。
与典型的技术极客不同,韩峰涛的表达“很直接,甚至称得上是坦诚,没有很明显的‘公关口径’”。
2023年初ChatGPT的爆火,让韩峰涛意识到了AI技术的突破速度正在加快。“大模型能解决机器人大脑问题,这可比传统机械臂的市场机会大太多了,不是一个量级的。”他回忆道。
意识到这一点后,韩峰涛开始了寻找合伙人之旅。他做了一个关键决策——从手机微信上的6000多人里筛选了100多人,最终深入谈了十几位。
千寻智能联合创始人高阳正是通过这些密集谈话浮现的“真命天子”。高阳拥有“清华—伯克利—清华叉院”的学术背景,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助理教授。
这位91年出生的科研工作者,在具身智能领域早已崭露头角。他提出的EfficientImitate模仿学习算法,性能超越斯坦福VMAIL算法600%;其团队开发的ATM框架在长程任务中性能提升500%,并斩获CoRL 2024最佳论文奖。
高阳的思维极具特色,他被描述为“一个像机器人的人”:坚持早晨七点半“开机”,每天骑31-33分钟的共享单车前往工作地点,在每周固定时间健身。
他相信COT,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按照COT一步一步走向结果,不仅是生活,也包括学术研究和创业”。
韩峰涛与高阳的谈判持续了半年,经历了十几次深入交谈。“最终是双向奔赴的选择。”韩峰涛如此评价这段合作关系的建立。
02千寻智能的融资节奏令人眼花缭乱。成立14个月时,千寻智能宣布完成5.28亿元Pre-A轮融资,由沙特阿美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
仅仅四个月后,公司再获近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等知名机构跟投。至此,千寻智能在成立18个月内累计融资超11亿元,创下国内具身智能赛道融资速度新纪录。
资本的选择绝非偶然。Prosperity7 Ventures的中国区负责人蔡翔曾强调:“具身智能是AI与物理世界的终极接口。”该基金领投千寻,正是看中其“AI+硬件”全栈能力。
京东的入局尤为值得关注。这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更是一种“入场券”的争夺。京东背后是以“亚洲一号”无人仓为代表的千亿级物流场景,为千寻智能提供了宝贵的商业化试验场。
对于选择京东的原因,韩峰涛的分析十分务实:“互联网大厂里面有实体的线下场景,且客单价高,中产和高净值用户多的,主要是京东。客户有钱,你才能挣到钱。”
千寻智能已构建起“小米系+宁德系+中东系”的资本网络。这种产业资本与机器人企业的生态捆绑,不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为千寻智能提供了从消费电子制造到新能源电池检测的丰富应用场景。
03在千寻智能实验室,两台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叠衣任务。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柔性物体操作的技术巅峰。
传统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面对衣物褶皱、形态随机性等变量时束手无策,而千寻自研的VLA模型Spirit v1,通过动态场景感知与时序控制技术,实现了国内首个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闭环。
韩峰涛解释:“叠衣服的状态空间复杂度是倒水任务的100倍,我们通过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的融合算法,让机器人理解‘整理’的本质而非机械重复动作。”
2025年6月,千寻智能发布了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这款拥有26个自由度的机器人,采用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功率密度较特斯拉Optimus提升15%,其仿生力控精度可满足半导体车间0.1毫米级物料分拣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千寻智能的VLA大模型已经打破了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的限制,可以进行不同任务的跨界学习。
042025年10月,千寻智能宣布与上海海思达成深度合作,完成基于昇腾架构的大算力基座与Moz全力控具身人形机器人的全栈适配。
在此次合作中,千寻智能率先集成并深度优化了基于上海海思Hi3519DV500芯片的高性能双目模组。该模组搭载专用DPU 2.0双目硬件加速单元,凭借硬件双目同步技术,实现了720P30的高性能深度计算。
这些技术创新极大地提升了Moz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鲁棒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光照变化、复杂背景和动态场景等挑战。
与此同时,另一家名为“千寻位置”的公司也在为机器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持。2025年4月,千寻位置免费开放了时空智能三体开发套件SpatiX,助力机器人企业降低研发门槛、提升研发效率。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指出:“机器人无论是运动控制,还是任务执行,本质上都是将数字驱动指令转化为物理世界的精准操作。想要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高效协同,最必不可少的桥梁就是时空智能能力。”
虽然名称相似,但千寻位置与千寻智能是两家独立的公司,它们分别从时空智能和具身智能两个角度推进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05面对高盛预测的“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1540亿美元市场”,千寻智能选择了“从封闭场景突围”的商业化路径。韩峰涛表示:“2025年计划交付数百台产品,聚焦智能制造、物流等高附加值场景。”
这一策略与其团队基因高度契合:韩峰涛有主导交付超2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经验;联合创始人郑灵茵拥有丰富的出海经验,曾带队开拓欧洲市场。
在京东庞大的无人仓、宁德时代无数条电池检测产线、小米消费电子产线对这些场景的复杂性、任务的多样性,都能成为千寻智能机器人的天然演练场。
有行业观察者认为,当学习迭代效率倍增的千寻智能与京东药房达成合作后,其以RaaS的模式,年服务费有可能降到10万元以内,而且其大模型实现跨场景迁移后,机器人可以从药店货架延伸至工厂料箱搬运,设备复用率也大为提升。
韩峰涛对具身智能的落地顺序有着清晰判断:“零售不是具身智能新技术的第一场景。”他解释说,任何一个新技术首先是用到有钱的行业,人形机器人首先会用到利润高的行业,这些行业对成本的包容度高。
06尽管资本热度高涨,具身智能仍面临残酷的“三角挑战”。
技术层面,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场景迁移存在鸿沟。Spirit v1虽在受控环境中实现叠衣操作,但家庭环境的照明差异、空间干扰仍可能影响模型稳定性。
硬件方面,Moz1未公布定价,若单机成本无法控制在百万级以内,将难以打开规模化市场。
行业竞争更趋白热化。国内智元机器人、它石智能加速产品迭代;美国Physical Intelligence凭借4亿美元融资打造的π0模型,已在跨平台泛化能力上建立优势。
千寻智能需在2025年交付窗口期证明其“ViLa+CoPa”模型组合能否在真实场景中保持95%以上的任务成功率。
对于行业泡沫的质疑,韩峰涛的回应颇具哲学意味:“关于行业泡沫,用投资人的话来说,如果你觉得这个赛道是一杯啤酒,那就是泡沫,如果你觉得这是大海,这些只是浪花。”
07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中,千寻智能代表着中国创新力量的突围方向——通过学术顶尖人才与产业老兵的结合,打通“论文-专利-产品”的转化链条。
其技术路线与海外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相比Pi公司强调通用控制模型,千寻智能更注重“垂直场景的数据闭环”。
例如在物流场景积累的十万级操作数据,可反向优化大模型的动作生成策略,形成场景理解与硬件迭代的飞轮效应。
据机器人大讲堂数据,2024-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领域发生60余起融资,总金额超280亿元。在这片热土上,千寻智能的估值逻辑正在被重估——
当美国Pi公司以173亿估值树立标杆,手握9亿融资、背靠三大资本派系的千寻智能,或许正站在价值爆发的临界点。
韩峰涛敏锐地观察到两次创业的本质差异:“上一次创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我们是在做国产化替代,那些国外大公司的产业规模和市值就是我们市值的天花板;
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中国在参与角逐引领全世界,天花板还看不到。”
从杨浦区老厂房到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台,从工业机械臂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正在新一代创业者手中加速。
千寻智能的快速发展,印证了韩峰涛的判断:“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迁移式、交叉式创新,带来一万种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