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引起了各国的注意: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将大约800架战机秘密埋藏在沙漠之中,而不是将它们投入抵抗美军的战斗。这一看似懦弱的举动,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政治智慧。
面对美军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萨达姆政权清醒地认识到,硬碰硬的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
以伊拉克空军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5战斗机为例,尽管性能不俗,但与美军的F-15、F-16等三代战机相比,存在明显的代差。更不用说美军还拥有完整的预警体系、电子战能力和精确制导武器支持。
与其让这些战机在空战中被逐个击落,不如将它们保存下来。这种思路类似于象棋中的"弃车保帅"——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避免无谓的牺牲,为未来保留火种。萨达姆可能期望重复1991年海湾战争后的剧情:在承受首轮打击后,通过保存实力来维持政权生存。
自1991年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了严厉的制裁,包括严格的武器禁运。这意味着伊拉克无法获得战机所需的零部件、维修设备和新式武器。十余年的封锁使得伊拉克空军的战机完好率大幅下降,许多飞机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升空作战的能力。
将这些战机埋藏沙漠,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封存"措施。沙漠干燥的气候相对适合飞机保存,可以减缓金属腐蚀。萨达姆或许期待有朝一日制裁解除,这些战机能够重见天日,重新成为伊拉克空军的主力。这种考虑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
埋藏战机的行为还起到了战略欺骗的作用。美军在战前一直高度关注伊拉克空军的动向,担心其可能使用化学武器或进行自杀式攻击。当这些战机突然"消失"后,打乱了美军的作战计划,迫使美军投入大量情报资源来寻找这些飞机的下落。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举动还可能保护了这些战机免遭彻底摧毁。如果这些飞机停在机场,必定会成为美军首轮空袭的重点目标。而分散埋藏在广袤沙漠中,反而提高了生存概率。事实上,战后确实有部分被埋藏的战机被重新发现,虽然大多数已经无法修复。
尽管萨达姆的这一决策有其内在逻辑,但他未能预料到战争进程会如此迅速。美军采用的"震慑"战术和快速推进,使得伊拉克军队来不及组织有效抵抗,更不用说启用那些埋藏的战机了。
战后发现的证据显示,这些被埋藏的战机包括米格-25、苏-25、米格-29等多种型号,其中不少是伊拉克空军的主力机型。它们的埋藏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被分解后埋藏,有的则是整体埋入沙中。
回看这一历史事件,萨达姆埋藏战机的决定确实避免了一场毫无胜算的空中大屠杀。虽然这一举措未能挽救其政权,但至少保全了一定的军力。在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当时情境下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体现了面对强敌时的一种特殊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