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宝玉最后娶了宝钗?是王夫人,还是谁的安排?

肯定不是王夫人的安排。她没那么大格局,也没那么大胆量——“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的时候,宝玉已经明白昭著地告诉所有人:“离开

肯定不是王夫人的安排。她没那么大格局,也没那么大胆量——“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的时候,宝玉已经明白昭著地告诉所有人:“离开林妹妹,我就会死!”王夫人再喜欢宝钗,再讨厌黛玉,也不敢逼死儿子吧?

也不会是贾母。贾母本来就支持宝黛的,到八十回以后也不会突然态度大变,连带着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起来。续书显然不符合原著精神,文笔也差得太多。

也不会是贾政。贾政不爱管事,“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下棋而已,余事多不介意。”不不不,我不是说,贾政“不以俗务为要”,就连儿子的婚事也不管了。我是说,以贾政的性格,不会在宝玉婚姻对象这样的大事上独断专行,不跟人商量、不听人意见、一个人就做了主。

只要跟人商量,就一定会有人反对“金玉姻缘”,哪怕是心里想让宝玉娶宝钗也不行,也得反对。理由很简单,娶宝钗就可能逼死宝玉,谁敢冒这个险?

这样梳理下来,决定“金玉姻缘”的,就不能是贾府里生活的人。只有不在贾府生活,才可能不知道“情辞试忙玉”,才敢于罔顾宝玉对黛玉的深刻感情,定下那桩婚事。同时,这个人又一定有极高的权威,并且与贾府关系极深。像北静王、南安太妃这些人,包括没出场的皇帝、太上皇、皇太后,不会轻易插手宝玉的婚事。毕竟这是男子娶妻,不像收个干女儿封为公主,就可以送出去和亲,为国家换取利益。

那么,这个人是谁?

只剩了元春。元春深处后宫,对娘家事儿一定很关心,但有可能不知道宝玉为丫鬟的一句玩话就发痴病的事情。太丢人了,谁也不好意思专门到后宫里搬舌头,而且会引起元春焦虑。

同时,元春与宝玉感情极深,对他也一向寄以厚望,以至于贾府取悦元春,就是用“宝玉题咏”这样的手段,不在乎“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

另外,元春属意宝钗,也早有预兆。省亲时心里嘴上夸赞,都是钗黛并提。端午节赐礼,却是宝玉宝钗的一样,又特别丰厚,远超出三春黛玉的水平。这件事连宝玉都觉得奇怪:“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姑娘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这样的蹊跷,当然不会没有下文。

元春与宝玉感情深厚,“其情状有如母子”,那么,她就不担心赐婚“金玉”,会破坏姐弟感情吗?或者说,作者宁可牺牲姐弟感情,来促成这门婚事,值得吗?

不,元春没有牺牲姐弟感情,因为她付出了别的代价。判词判曲灯谜种种,早已反复暗示,元春是暴死的。如果她临终遗命、下谕赐婚,宝玉看到姐姐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婚事,他除了悲戚悱恻,还能有什么实际的反抗?

至于元春为什么非要让弟弟娶宝钗,而不是黛玉,也并不是因为简单的喜欢、讨厌,一定有着极深刻的原因。但那不是这篇小文可以容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