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于鸦片战争的关键词是:贸易逆差、积贫积弱、消极抵抗、武器落后、英雄、奸臣……此书中没有将战争的得失推给某个英雄或是佞臣,而是认真分析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处境,以得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正义如林则徐,也并非能够摆脱当时社会的局限与弱点。奸佞如琦善,也并非十恶不赦,他有有过坚持和努力,哪怕收效甚微。一般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天朝崩溃的帷幕,深究其中,伏笔早已在此前埋下。在对外关系上、战争的判断、指挥的处理、朝廷内部的争斗,官员迷惑上层等等这一切都是战争失败的写照。 全书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之处, 我列举一点, 是关于“忠说”的批驳: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 也就是说, 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需进行改革。 忠奸理论并非是鸦片战争史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常用方法。正是它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撩士子们用来解释哪些他们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现象。这种理论模式,经过长久宣教, 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最易接受的历史分析法, 并在今天仍有其影响力综上所述, 我以为,鸦片战争时期的史料和鸦片战争之后的早期著作, 对琦善所做的‘臣’形象的描绘,不管期具有几分历史真实, 因其理论上的局限,在总体上仍是错误的。 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时代,20世纪是饱受一切艰难困苦的时代,一个民族从失败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的民族是会比一个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是给人们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