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黄帝道:阴阳两种属性的能量,是形成地球和大气层的本源,是世界上所有生命的总源头,是所有物理状态改变和化学合成分解活动的起源,是生命生长发育、死亡凋谢的本因,是人体生物电和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治疗疾病必须通过透过表象把握患病的原因,这就是阴阳两种能量与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学说,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理解阳性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大气层,阴性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地球。阴性的能量内敛安静、阳性的能量张扬躁动,阳性的能量化育生命(从无到有)、阴性的能量壮大身形,阳性的能量消亡生命、阴性的能量收缩身形。阳性的能量生成免疫屏障、阴性的能量转化生命物质,阴性的能量为寒,阴性的能量寒到极点就会转化为热性的能量;阳性的能量为热,阳性的能量热到极点就会转化为寒性的能量。阴寒的环境生成有机物质(如:甲烷、氨气、可燃冰等),阳热的环境生成纯净的气体(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进食时如果过量的氧气进入肠胃(人体肠道多为厌氧菌、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被氧化失去活性。),会发生完谷不化、肠道泄泻的疾病;如果肺部呼入有机气体,会产生窒息和肺部炎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两种属性的能量达到极点后发生的性质改变的情形,是使病人病情恶化或康复的根本原因。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大气层中氧气、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纯净气体居多,地壳中甲烷、氨气和石油等有机物居多,有机物氧化释放热量蒸发水蒸气为云,氧气、氢气等气体被电离为离子,为水蒸气提供凝结核并产生降水;水蒸气是有机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云朵中的小冰晶是水蒸汽依附大气中的离子形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人身也是个小天地,就能够理解,氧气、二氧化碳等纯净气体从鼻孔中出来,氨气和含有有机物的大便从肛门中出来,无机物在肌肉细胞及其间隙中运行,有机物在消化、呼吸、泌尿、血液和淋巴系统中运行;无机物强壮四肢(如Ca),有机物在肠胃等六腑中循环(食物及其残渣)。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化合态的水为阴,离子态的火为阳。离子态的物质变为元素,化合态的物质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转化为蛋白质,蛋白质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盐、元素),元素物质经过五脏收集转化为身体必必需的单糖和多糖,单糖和多糖转化为氨基酸,单糖和多糖由基本元素组成,蛋白质合成需要有机物,氨基酸可以转化成糖类,元素是蛋白质的基础。有机物能使蛋白质变性,氧气能使糖类氧化变质,糖类可以转化为氧气、氢气等纯净气体,这些纯净气体能使蛋白质变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有机物从肛门排泄,气体纯净物从鼻孔呼出,味道浓厚的药材具有明显的阴寒效果,味道较浓的药材在阴寒的同时生发阳气的作用(这里主要指含有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多种有机物成分的药材);能量充足的药材具有生发阳气的效果,能量较足的药材在生发阳气的同时含有寒凉的成分。味道浓厚的能令人泄泻,味道较浓的有通利的作用。能量较足的药材能生发阳气、令人泄泻的作用,能量充足的药材能生发阳气令人燥热。能量充足的药材能迅速催生人体的阳气但是不能持久,能量较足的药材药性平淡、效果持久、后劲十足。人体的免疫屏障依赖药性平和的药材源源不断的催生阳气,药性强烈的药材破坏人体的免疫屏障,药性平和的药材帮助人体生成免疫屏障。气味辛甘且具有生发阳气、散热发汗的药材为阳,气味酸苦且令人肠道泄泻、大量失水的药材为阴。如果身体持续遭受外部阴寒的侵袭就会造成免疫力低下;如果身体受到外部阳气持续的温暖,毛孔不能正常关闭就会让病菌乘机侵入人体造成伤害。持续的思虑会导致身体变得燥热,频繁的纵欲会使体质变得寒凉。在内外寒的夹击下身体会变得燥热,在内外热的夹攻下身体会变得阴寒。寒凉伤害人的肌体细胞(蛋白质坏死),燥热使人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的时候,病菌入侵人体使人感觉疼痛;蛋白质坏死的人会出现身体肿胀。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身体先疼痛后肿胀,这是因为免疫力长期低下造成体内蛋白质坏死;如果一个人身体先肿胀而后疼痛,是蛋白质坏死后使免疫力出现下降。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阴阳两种能量演变成风热燥寒湿五种异常能量,属风的能量使肝脏持续工作,进而迫使心脏疲于应付、心率加快;属热的能量使心脏持续工作,进而迫使疲于应付,致使功能衰退而不能代谢水湿而出现身体肿胀;属燥的能量使肺脏持续工作,进而迫使肾脏疲于应付,让水分流失过快;属寒的能量使肾脏持续工作,进而迫使肝脏疲于应付,使人感觉头重脚轻、四肢乏力;属湿的能量使胰脏持续工作,进而迫使肺脏疲于应付,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因不停工作而功能衰退,使人大便不成形、经常腹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地球大气层及其外围因太阳辐射的改变产生了春夏秋冬,同时受宇宙辐射的影响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种能量,在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的叠加影响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种异常辐射。人体的心肝肺脾肾及其管理的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可以生成五种类型的免疫机制,在这五种免疫机制发挥作用时会伴随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体内持续偏激的情绪会破坏身体的免疫机制(这里仅列举了“喜怒”),外界持续偏激的能量会伤害肌体的活性物质(这里仅列举了“寒暑”,如:蛋白质)。勃然大怒会直接属阴的肝脏细胞坏死,大喜过望会直接使属阳的心脏细胞坏死。这些坏死的组织细胞和蛋白质如果被身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利用,就会形成病变,造成脏器感染,进而通过血液蔓延至全身脏器,造成多器官衰竭。偏激的情绪得不到控制,恶劣的生成条件得不到改善,人体健康的状况就会难以维持。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理解,在内在偏激的情绪和外在偏盛的辐射持续夹攻之下,必然会导致人体脏器发生恶变。明白这个道理,就要特别提醒人们:在特别寒冷的冬季如果受到了冰寒的伤害,春天里就会生机不足、发育不良;在春天受到了旺盛风气的伤害,使肝脏功能因过劳而衰退,不能生成心火,造成得不到心脏利用腹腔动脉血管输送过来热量的温煦,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就会下降,进而出现完谷不化、经常腹泻的疾病;如果在夏季受到了暑气的伤害,过高的温度会使组织细胞及其蛋白质坏死,在秋天就会在皮肤上生成痤疮和粉刺;如果在干燥的秋季依然闷热异常,使肺脏不能正常收集运输足够的营养物质,使肾脏不能储存足够的精气,就不能制造出足够的免疫细胞,在冬季病菌肆虐的时候就无法控制感染,发生有声有痰的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说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解人体解剖常识,将内脏及其系统进行分类归纳,以内脏为起点顺藤摸瓜,区分各个脏器负责的水道或脉络,认为内脏与四方上下都有联系,每个脏器与外界都有特定的联系通道。五脏对应的能量出口,都有相应的名称。各个系统通过各种通道控制骨头,可以找到每根骨头对应的穴位。血管和神经等通道哪些负责输送、哪些负责回收,都有详细的介绍。这些内脏及其经络系统与四季及阴阳之间的关系,全部都分门别类的进行了记录。外面的经络与体内的脏腑一一对应,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穴位。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歧伯回答说:东方宇宙中的辐射产生温暖的气机,这股气机能够促进草木的生长,草木生长过程中生成酸味,酸味滋养肝脏,肝脏滋润筋脉,筋脉营养心脏,肝脏主导眼睛的视觉活动。风在天空中是青黑色的云,在人们眼中是变幻莫测、难以捕捉的自然法则,它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各种无机物,经过动植物的进一步转化生成五种味道的有机物。人们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之后可以归纳总结出知识,乌云之中可以生成闪电,闪电在高空中生成风,闪电将氮元素转化成硝酸盐并滋养草木。东方属风的气机与人的筋、肝脏系统、体表青色、发出角的声音、打呼噜、紧张心情、眼睛、酸味、愤怒情绪关系密切。愤怒损伤肝脏,悲伤情绪可以平息愤怒,干燥可以化解风气,酸味损伤筋条,刺激的辛味能够杀灭产生酸味的微生物。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宇宙中的辐射产生炙热的气浪,这股气浪能够物品达到燃点产生火焰,食物被火焰烤焦后生成苦味,苦味滋养心脏,心脏分泌心纳素、脑纳素等活性物质,增强血液的活性,血液中的活性物质(氨基酸)是脾脏(这里指胰脏)”合成胰岛素的物质基础,心脏主导舌头的味觉活动。它在大气层中就是炙热的气浪,在地球上转化成火焰。南方属热的气浪与人的血管、心脏系统、体表红色、发出徵的声音、笑声、忧虑心情、舌头、苦味、喜悦情绪关系密切。过分喜悦损伤肝脏,恐惧情绪可以平息喜悦,炙热的气浪破坏人体免疫屏障,寒冷的环境可以能够消除热浪对人体的冲击,苦味对人体的免疫屏障造成伤害,咸味能够消除苦味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宇宙中的辐射产生闷热潮湿的气息,这种闷热潮湿的条件为微生物发酵腐熟岩石为土壤创造了条件,在岩石风化腐熟为土壤后,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生成糖分,糖分是形成氨基酸的基础原料,脾脏(胰脏)合成氨基酸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氨基酸,胰脏分泌胰岛素,帮助身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为肌肉组织细胞提供养分,肺脏合成血红素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储存在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脾脏主导嘴唇及口腔的味觉活动。它在大气层中就是闷热潮湿的气息,在地球上转化成土壤,它与人体的肌肉组织、胰脏系统、体表黄色、宫的声音、歌声、呕吐、口腔、甜味、思虑活动关系密切。过分思虑损伤胰脏,愤怒情绪可以减少思虑,闷热潮湿的气息令肌肉里的蛋白质坏死,对流的环境能够消除闷热潮湿的气息对人体的影响,糖分使肌肉组织里的蛋白质变性,酸味(微生物)能够降解糖类有机物,减轻其对人体的伤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宇宙中的辐射产生干燥的气劲,干燥的气劲使果实生成坚硬的硬核和表皮,使灌浆的稻谷变得坚硬,一些植物的果核具有辛辣刺激的味道,它们是杀灭各种细菌和微生物的良药,辛辣药物可以抗菌消炎保护肺脏的健康。肺脏呼出的气体为皮肤毛孔提供滋养保护,皮肤毛孔控制人体水分的流失、减轻肾脏的负担。肺脏主导鼻子的嗅觉活动。西方的辐射在大气层中发挥干燥的作用,在地面上发挥收敛坚硬的作用。西方的辐射与人体的皮毛、肺脏系统、体表白色、发出商的声音、哭声、干咳无痰、鼻子、辛味、悲伤情绪关系密切。过分悲伤损伤肺脏,喜悦情绪能够战胜悲伤,炽热的环境损伤皮肤毛孔,寒凉的环境能够消除炽热对人体的伤害。刺激性的味道伤害皮肤毛孔,苦味能够消除辛味对人体的伤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宇宙中的辐射产生寒冷的气流,寒冷的气流可以使水汽预冷凝结成雨水,雨水中的离子态凝结核相互作用形成盐类,盐能够帮助肾脏维持人体的水平衡。肾脏为骨髓合成氨基酸提供尿素、氨水等原料,骨髓为肝脏合成蛋白质提供氨基酸。肺脏主导耳朵的听觉活动。北方的辐射在大气层中发挥寒冷的作用,在地面上发挥降水的作用。北方的辐射与人体的骨头、肾脏系统、体表黑色、发出羽的声音、呻吟、战栗发抖、耳朵、咸味、恐惧情绪关系密切。过分恐惧损伤肾脏,思虑活动能够战胜恐惧,寒冷的环境影响骨髓合成氨基酸,进而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燥热的环境能够消除寒冷对人体的伤害。咸味使血红蛋白变性,甜味味能够消除咸味对人体的伤害。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要提醒人们:地球及其大气层是所有生命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阴阳两种类型的能量,是化生人体气血的动能。我们周边的环境,是阴阳两种类型能量进入身体的通道。水火两种状态,是阴阳两种类型的能量演化出来的形态。阴阳两种类型的能量,是所有生命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提醒人们,珍惜好身体的精微物质,因为它是免疫屏障得以牢固的基础,保护身体的免疫屏障,因为它是精微物质得以安全稳固的必要条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帝曰:法阴阳奈何?
黄帝道:阴阳两种能量异常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歧伯回答说:如果阳性的能量辐射异常就会导致全身高烧不退,进而使皮肤肌肉组织里的蛋白质坏死并堵塞毛孔、呼吸困难,使病人出现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痛苦翻滚的情况,不能通过皮肤毛孔排汗降温而周身发烫,牙关紧咬直至无法摆脱这种憋闷状况,病情发展到内脏中的蛋白质都坏死胀满的时候就会危急生命。这种疾病在冬天发生尚好,在夏天发生就相当危险。如果阴性的能量辐射异常就会导致全身冰凉,头部出汗而下身冰冷,身体长期处于上热下冷的状况,身体频繁战栗发抖,阳气被不断消耗之后,身体每况愈下而更加寒凉,体内寒冷的环境给病毒和细菌繁衍提供了温床,病菌大量繁殖攻击消灭免疫细胞,免疫细胞被消灭后,正常的组织细胞也会坏死,进而导致内脏衰竭而危及生命。这种疾病在夏天尚好,在冬天发生就非常危险。这是阴阳两种能量交替发生作用导致的病变,它们是疾病演变的动能。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黄帝问道:如何调理这两种病症?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歧伯说:在生活中如果能够掌握七中减损偏盛的精气和八种补益偏弱精气的方法,就能够调理这两种疾病。没有掌握这种养生方法,就会使身体早衰失去平衡。在四十岁的时候就会消耗过半的精气,导致入睡困难且容易早醒;到了五十岁,就会感觉身体沉重,耳朵的听力和眼睛的视力下降;到了六十岁就会精液不足,只是阴茎尚能正常勃起,九个窍孔都不会通畅,下面的肝肾精气空虚,上面的心肺发生炎症感染,滴眼泪和流鼻涕成为常态。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这里要提醒人们,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养生方法,身体就会日益强健,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身体将会日渐衰老。掌握了其中的奥妙,就能够理解,阴阳养生之道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聪明的人将各种不同的方法归纳为“少思寡欲”节约精气,愚蠢的人用各种方法补益精气。聪明的人精气有余,精气有余的人听力和视力都非常好,身轻如燕、强壮健康,年老了还跟年轻的时候一样强壮,强壮的人其脏腑功能依然十分强健。明白了这个道理,上古的导师们不会费尽心机的巧取豪夺、与人争利,而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顺其自然、理性对待自己的欲望和理想,他这样做可以使自己健康长寿,跟地球的生命一样久远。这是上古导师们保养身体的方法。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人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西北方的大气层相对比较稀薄,所以西北方容易受到外部能量的侵袭,导致西北方地面精气的潜藏。人们右边的耳目居于人体小宇宙的西北方,相应的这边的能量也处于潜藏状态,因此人体右边的耳目功能要比左边的弱一点。东南风地面低陷为海,这里的物质供给不足,人们左边的手足处于人体小宇宙的东南方,相应的这边的物质也处于匮乏状态,因此人体左边的手足功能比右边要弱一点。
帝曰:何以然?
黄帝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歧伯说:人体的左边属阳,属阳的能量转化出来的营养物质一起往上运行,营养物质往上输送,就会令人体左上的耳目动能充足、活动灵敏,却使左下的手足动能缺乏而行动不便。人体的右边属阴,属阴的能量转化出来的营养物质一起往下运行,营养物质往下输送,就会令人体右下的手足动能充足、行动灵活,却使右上的耳目动能缺乏而活动不便。由于阴阳两种能量不能全面覆盖保护人体,动能不足的地方会出现抵御外邪能力差的情况,给病毒和细菌提供了藏匿的空间。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所以大气层富含CHO元素,在风雨雷电的作用下可以合成各种糖分;地球土壤里的各种微生物利用土壤里的有机物合成蛋白质;大气层的八种自然条件可以合成各种化合物,地壳中的五种微生物可以合成各种有机物,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能理解天地是产生各种生命的父母。CHO等各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气化进入大气层,各种气味浓厚的有机物则进入地壳循环,明白了这个原理,你就能够理解,大气层和地球之间物质的往来收藏的关系,风雨雷电和各种生命是天地间物质循环的渠道,正是有了它们,地球生态系统才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物质和能量才能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只有那些清心寡欲、严格自律的人,才会用清净无为,减少眼耳口舌活动的方式让自己的头部得到休养,用安贫乐道、不辞辛苦、不怕污浊的方式让双足坚韧不拔,通过调处化解人间的矛盾冲突来生发各种情绪,以平衡五脏能量的太过与不足。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大气层中各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呼吸进入与肺部,土壤之中的各种有机物通过饮食活动进入咽喉,属风的能量通过眼睛进入肝脏,雷电的能量通过耳朵进入心脏,消化酶通过口腔进入脾脏,寒湿之气通过尿道进入肾脏。上述六条物质和能量的运输通道好像河流,对应的肠胃等六腑好像湖海,这些气流好像河流中的水,九窍是它们进入六条通道的入口。人体以以大气层和地球土壤作为阴阳两种能量的物质来源,阳性能量辐射导致人体出汗,我们可以用降雨来形容人体流汗,阳性能量辐射导致体表气体周流,我们可以用刮风来形容人体体表气体的流动;一个人暴怒生气,我们可以用打雷闪电比拟它;一个人抑郁生闷气,我们可以用久晴不雨比拟它。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在治疗疾病时,如果不会采用类似于风雨雷电等手段来调理情绪,不会使用各种五行属性的动植物药材来对症下药,就会使疾病愈演愈烈、病人身体每况愈下。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明白了前述的病菌、辐射传输致病的入口和路径,它们一旦侵入人体传播速度非常迅速。掌握了其中规律并对症治疗的医生,在病菌及其裹挟的能量刚刚侵入皮肤毛孔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并消灭它们;医术一般的,在病毒菌及其裹挟的能量侵入到肌肉和脂肪组织时才把发现并消灭它们;医术平庸的,在病菌及其裹挟的能量侵入到筋络血管时才能发现并消灭它们;医术稍差的,在病菌及其裹挟的能量侵入到六腑时才发现并消灭它们;医术最差的,在病菌及其裹挟的能量侵入到五脏时才发现并消灭它们。假使病菌及其裹挟的能量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理解,大气层中的异常能量辐射,可以使人体的五脏受到伤害,如果饮食上过寒或过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地面潮湿环境中滋生出来的细菌和病毒,如果感染了,就会伤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那些医术高明、能够熟练运用针法治病的医生,在对症治疗时,有时要将阴经里偏盛的能量引入阳经,有时要将阳经里偏盛的能量引入阴经;有时要通过取扎右边的穴位治疗左边的疾病,有时要通过取扎左边的穴位以治疗右边的疾病;有时通过这边的症状判断那边的病变,有时通过外在的症状去辨别体内的病变,他们通过这些方式综合判断哪个内脏系统能量偏盛、哪个内脏系统能量不足?他们通过细微的区别准确判断出患病的因素和位置,再对症进行施治就不会遭遇失败。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医术高明的医生观察病人肌肤的颜色、触摸病人的脉搏,首先要搞清楚病人患病的原因,确定是否遭受了异常能量辐射或是感染了病毒细菌。仔细观察病人外感辐射偏盛或是病毒细菌感染的症状,来判断哪个内脏系统发生了疾病;观察病人是肺部呼吸困难还是心脏憋闷气短,并听闻病人呼吸和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病人内脏系统的情况、确定令其痛苦的原因;通过病人全身脉象的变化,判断是哪一个内脏出了问题。通过触摸病人手腕处的脉搏,分析寸关尺处脉象的浮沉滑涩,来判断疾病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用这种方式治疗疾病就不会产生过失,用这种方式诊断疾病就不会发生偏差闪失。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所以说:在病菌感染后刚出现症状的时候,用针刺穴位的方法就可治愈,如果病菌处于快速繁殖的高峰期,就要等到其将坏死的蛋白质消耗殆尽,免疫细胞组织反攻的时候再去治疗。明白了这个道理,在病菌繁殖的初期,需要耐心等待、任由它利用体内坏死的蛋白质进行繁殖;在病菌繁殖达到高峰的时候,适时出手进行干预,利用药物杀灭减少病菌的数量;在病菌数量大幅减少、收缩阵线的时候,要精准打击、让它们无处藏身。蛋白质坏死且流失过多的,应当补充能量以温暖身体,促进肝脏合成蛋白质;身体糖分不足的,应当补充有机质,让身体分解成糖分。如果被杀死的细菌及坏死蛋白质等毒素残留在身体的上部,要设法消散它们;如或它们残留在身体的下部,要用外科手术将其引流出来、排除干净;如果它们残留脏腑导致腹部肿胀,就要用药物将其从体内清除。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病菌顽固寄生在病人身上的,要用药物浸泡患处使其脱水后随新陈代谢排除干净。其中寄生在病人体表的,在药物浸泡后直接驱赶出去;那些感染后使人战栗、病势凶险的,要及时控制住并收服它们;那些在体内聚集成形的,要用药物分解它们并通过大小便排到体外。要通过症状判断出病菌的阴阳属性,进一步判断病菌是属于急性感染易致死致残的性质,还是属于慢性感染后带来持续性伤害的性质。急性的病菌感染应当从人体的抗菌消炎入手,慢性的病菌应当从逐步提高免疫力下手。消灭属阴的血液里的病菌,提高属阳的自身免疫能力,使它们各司其职发挥作用。病菌造成局部血液细胞坏死淤积的应当及时将其清除出体外;免疫能力低下的应当借助药物和锻炼引导提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