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郑丽文上任首日,洪秀柱提出统一建议,盼其赴陆完成连战未尽事业

11月1日,国民党的全党代表大会现场气氛复杂,这是郑丽文正式接任党主席的第一天,在民众的目光下,她需要展现一个全新的开始

11月1日,国民党的全党代表大会现场气氛复杂,这是郑丽文正式接任党主席的第一天,在民众的目光下,她需要展现一个全新的开始,可是会场内涌动的暗流,却预示着这条路远比想象中崎岖。

正当众人期待新官上任的政策宣示时,前主席洪秀柱走上台,她先是向郑丽文表达了祝福,但话锋一转,却为新主席抛出了一道沉重却无法回避的考题。

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重提了“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这两个被部分党内人士视为敏感的词汇,直言这才是处理两岸问题的根本,在她看来,这一切的终极目标,就是统一。

洪秀柱的发言引发了巨大的波动,当然她并非鼓吹冒进,反而强调统一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既不能急躁,更不能无止境地拖延,这番话让国民党内部一个核心的矛盾,被彻底摆上了台面。

对于“和平”,这个国民党始终挂在嘴边的词,党内似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而是变成了两条岔路的标志,指向完全不同的未来。

一种是洪秀柱所倡导的,将和平视为通往终极目标的蓝图和阶梯,而另一种,则更像是郑丽文当下处境的写照,一种为了规避风险、维持现状的权宜之计。

在洪秀柱和一部分国民党传统派眼中,“和平”本身不是终点,它是一种需要主动创造、积极构建的宏大工程,而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统一这一历史使命。

她反复提及连战当年的“破冰之旅”,这绝非简单的怀旧,她想唤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于主动出击、塑造未来的政治姿态,那次访问代表了一种信念:和平是可以被设计和实现的,而不是被动等待的产物。

当她提出可以用“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作为签署和平协议的法理基础时,背后是一种深植于心的法统自信,这等于在宣告,国民党手握解决两岸僵局的钥匙,只待有人去转动它。

洪秀柱认为,两岸之间,其实只缺少一份和平协议,这份协议一旦签订,将是一个划时代的良好开端,足以避免战争的阴影,而通往这份协议的道路,必须基于理性、对等和互相尊重。

这种观点的根基,是一种毫不动摇的“中国认同”,洪秀柱毫不客气地批评党内有些高层,连“中国人”这个身份都不敢承认,并认为正是这种怯懦导致了选举的失败。

她的呼吁并非孤例,党内人士刘大贝也公开表达了对和平统一的支持,他们相信,国民党应当顺应历史潮流。

而郑丽文这位新主席,则被寄予了开启属于她自己的“破冰之旅”的期望,访问大陆,为两岸关系做出贡献,是他们眼中新主席应有的担当。

毕竟理想的蓝图撞上了冰冷的现实,对于刚刚接任主席的郑丽文来说,“和平”一词承载的更多是现实的重压与策略性的权衡,它不是一个宏大的叙事,而是一种规避眼前风险的生存之道。

她的胜选之路就异常艰难,不仅要面对“网军攻击”,还要防备“同党抹黑”,这还没完,就在她就职前,朱立伦竟带领211名地方党部主委上演了一出“集体辞职”的大戏,这无疑是给了她一个巨大的下马威。

交接仪式上,郑丽文展现出了强大的气场,近20分钟的脱稿演讲,铿锵有力,她巧妙地将朱立伦的行为解读为一种“善意”,展现了政治上的包容,并承诺将在11月3日前补齐所有职位空缺。

这种权衡同样体现在外交辞令上,当她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被问及一个尖锐问题:是否支持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5%?

她没有直接回答是或否,而是巧妙地反问德国:“你们会这样做吗”?随即她补充道,如果两岸关系不能恢复正常化与和平稳定,讨论其他问题都是空谈。

这番话清晰地表明,她不希望将台湾引向高成本的军事对抗,她所追求的“和平”,是“避免最坏情况”的底线,而不是“追求最好结果”的起点,这是一种典型的风险规避策略,先求稳,再图进。

她所面临的党内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赵少康就曾放出狠话,如果郑丽文不清算所谓的“亲陆”势力,他会让她的政令“走不出党中央”。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对统一这类敏感议题保持暂时的模糊,是她应对党内严重分裂的必然选择,追求一种“避险式和平”,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和攻讦。

党内的现实派并非只有台面上的政治人物,那些缺席全代会的大佬们,用行动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多位举足轻重的蓝营县市长,包括卢秀燕和侯友宜在内,都以“公务在身”为由缺席了这场重要的会议,外界普遍将此解读为党内派系裂痕的公开化。

这些地方实力派的行动逻辑非常清晰:他们更侧重于地方选举的实际利益,对于任何可能引发巨大争议、影响选票的宏大议题,比如“统一”,都选择敬而远之。

他们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政治表态,这与郑丽文目前所采取的“避险式和平”路线不谋而合。

对他们来说,稳定压倒一切,任何可能被民进党操作为“卖台”的举动,都是政治上的自杀,在这种持续的外部压力和监视下,郑丽文所追求的“和平”,必须首先确保国民党自身在岛内的政治安全。

可以说,郑丽文目前的谨慎姿态,是一种策略性的必然,毕竟她刚刚上任,脚跟尚未站稳,党内整合也远未完成,在这样的时刻,高举高打地谈论宏大目标,无异于在钢丝上跳舞。

两种和平观的冲突,绝非简单的个人分歧,郑丽文面临的真正考验,不仅是如何整合派系,更是要回答那个终极问题:“国民党究竟是谁?要往哪里去?”

她在就职演讲中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她公开表示,希望“台湾人能以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她对洪秀柱代表的“蓝图派”的一种微小回应和安抚,但其表述的模糊性,又为自己向“避险派”解释留足了空间,这是一个典型的、站在身份认同十字路口上的挣扎与试探。

会场中,马英九的情绪显得尤为激动,他数度转过身去擦拭眼泪,这一幕让人不禁揣测他泪水的复杂情感,这其中可能既有对党内四分五裂的忧虑,也包含着对这个党正在慢慢失去其核心理想,即那种“蓝图式和平”的感伤。

而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让这种内部撕裂雪上加霜,大陆方面显然也在观察国民党的新动向,据国民党副主席萧旭岑在天津访问时透露,大陆方面已经主动提及了统一议题。

这相当于将还在模糊地带徘徊的国民党,直接推向了必须做出选择的聚光灯下,这使得郑丽文“避险”的战术空间被大大压缩,党内关于两种和平观的路线斗争,未来只会更加激烈。

郑丽文在演讲中誓言,要将国民党从一群温顺的“羊群”变成一支勇猛的“狮群”,但一个连核心目标(是否统一)与核心策略(和平的定义)都存在根本分歧的群体,如何能形成“狮群”那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可以说,郑丽文的任期,从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权力交接,这是国民党路线选择的关键时刻,甚至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她能否在洪秀柱所代表的“蓝图式和平”理想,与党内现实派所倾向的“避险式和平”策略之间,找到一条能够凝聚共识、应对内外挑战的道路,将直接决定这个政党的未来。

有观点认为,国民党的影响力已经有限,解放军才是实现统一最可靠的保障,也有观点认为,郑丽文的上任,将国民党带到了一个必须选择方向的十字路口。

无论国民党最终如何选择,它在历史洪流中的分量或许已不如往昔,但这一选择过程本身,却深刻地映射出台湾政治生态的复杂、挣扎与深层困境,这场关于“和平”的辩论,远未结束。

参考资料:郑丽文上任首日,洪秀柱提出统一建议,盼其赴陆完成连战未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