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私家车对很多上班族来说,已经不是“便利”,而是一种负担。
说白了车子就是个吞钱的玩意儿。买车那一瞬间,可能很爽,但是真正折磨人的,是买车之后。就算你不出门去开它,那些费用,一个都少不了,像停车费、保险费、年检、保养……样样都得花钱。
我就是典型的例子,几年前因为上班离家远,想着每天挤地铁太折腾,就一咬牙分期买了辆车,那时候觉得每个月多还个一两千没啥大不了,结果现实立马给我上了一课。
光是车贷、油费、保养,就占掉我工资的三分之一,一个月下来,还没享受到“有车生活”的便利,钱包先干瘪了。很多时候,看着别人说开车上下班多体面,我心里只剩下两个字,后悔。
还完车贷的那天,我本以为能轻松些,结果却发现车子已掉价掉得离谱。想把它卖掉吧,可又舍不得,毕竟在刚买下它的时候,还觉得蛮新鲜的,可要是不卖吧,它又成了一个摆设。
现在我回到了老家县城生活,这车更是彻底沦为了鸡肋。县城很小,从东头至西头,打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达,花不了几块钱,反倒自己开车不划算,还需要去到处找停车位,将油钱与停车费一计算,比打车更贵。
于是车子就常年停在小区楼下,风吹日晒,每月停车费照交,保险也不能断,看着那辆越来越旧的车,我总觉得心里堵得慌。
其实我也想过卖车,可一想到回农村老家看父母还得用车,又打消了念头,尤其过年过节,带着家人、提着年货,没有车确实不方便,于是只能让它闲着,成了个“半退休”的摆设。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买车都是因为工作或者家庭,有些人纯粹是为了“体面”。身旁诸多朋友,一整年在外地打工,平日里用不上车,不过到了过年归家那几日,却非得开一辆车回去。
在他们眼里,车子不一定要开,但必须得有。好像没车回家,就显得混得不行似的,可说实话,现在村里人谁不懂点事?你是真富还是打肿脸充胖子,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有个老同事,平时月薪五千,非要分期买辆二十多万的车,刚开始风风光光,朋友圈天天晒,结果两年后换工作、收入下降,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最后咬牙亏本卖车。
所以啊,买车这事儿不是不能买,而是得掂量掂量,能全款的就别分期,真没刚需,就别硬上,别看每月车贷就一两千,三年下来那可不是小数目。
对于打工人来说,有车确实方便,但前提是它真的用得上,要不然,那辆车就不是代步工具,而是一个会默默吞钱的铁皮宠物。与其被它绑住,不如等有了真需求时,再痛快地全款买一辆新车,踏实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