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而学生作为校园与家庭中活跃的一员,学习急救知识意义非凡。当呼吸骤停、意外受伤等突发状况降临,这份知识便是“黄金急救4分钟”里最靠谱的生命铠甲。11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五年级(4)班的同学们,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且极具实用价值的急救实战课。
当日,该班学生黄茗瀚的妈妈——一位专业的急救科普工作者,受邀走进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了生动的心肺复苏(CPR)与体外除颤仪(AED)使用培训。与传统理论授课不同,这位“家长讲师”带来了急救模拟人、AED教学设备等教具,通过边讲解边演示边实操的方式,将专业的急救知识转化为一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实战课”。

学练结合:心肺复苏从“看”到“做”
课堂上,“家长讲师”首先搬出急救模拟人,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双手掌根要叠在一起,对准两乳头连线中间,身体前倾用重量压,不是靠胳膊使劲哦!”她亲自示范,强调动作要领。演示完毕,便进入了孩子们最为兴奋的实操环节。同学们排着队,轮流在模拟人旁进行练习,“家长讲师”则在一旁逐个进行指导。针对部分孩子按压位置偏移的问题,她会轻轻调整其手掌位置;对于按压频率过慢的情况,她便以“01、02、03……”的节拍帮助孩子们跟上节奏。就连平时有些害羞的同学,在鼓励下也勇敢地尝试了两次按压,并表示“原来按对了会有成就感!”






解锁“神器”:AED实操教学
“这是体外除颤仪,大家叫它AED就好,它可是心脏骤停的‘救命神器’!”“家长讲师”拿出AED教学模型,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她一边拆解电极片包装,一边讲解:“电极片要贴对位置——一片在右侧锁骨下端,另外一片在左侧第4-5肋间。”随后,她邀请同学上台,尝试为模拟人贴电极片。当两名孩子小心翼翼地对照图示完成贴放后,“家长讲师”按下开机键,教学设备随即响起语音提示。她带领大家一同聆听,并强调:“听到‘建议电击’时,一定要喊‘所有人离开’,确认没人碰患者才能按电击键哦!”


细节叮嘱:提升急救有效性
实操结束后,“家长讲师”总结了几个关键“小要点”:“按压时累了别硬撑,马上找同学或老师接替,不然没力气按够深度就没用啦;每按2分钟(大概5组‘30次按压+2次呼吸’),要停10秒看看对方有没有呼吸;平时去商场、地铁站,记得找找红色的AED箱子,记下位置,万一需要就能快速找到。”
为检验学习成果,她还组织孩子们分组,模拟“有人晕倒”的场景。一组负责按压,一组负责喊人、寻找AED,大家分工合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少孩子表示,“现在真遇到情况,我知道该做什么了!”



课程结束时,意犹未尽的孩子们仍围着“家长讲师”提问。有的孩子说“回家要教爸爸妈妈按压”,有的则立志“以后要当‘急救小志愿者’”。此次急救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守护生命”的种子。学校方面表示,未来还将邀请更多家长走进课堂,带孩子们解锁更多实用本领,为他们的安全成长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