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元首在釜山的会晤一结束,气氛就显得异常热烈,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这次会谈的评价高到有些夸张,而市场的反应也同样迅速,似乎每个人都想抓住这难得的乐观情绪。

特朗普是在返回华盛顿的“空军一号”上,对随行记者发表的评论,当被问到给这次会晤打多少分时,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12分,而满分其实只有10分,他甚至用“伟大”来形容中方高层,反复强调会谈进行得非常好。
那么这种溢于言表的兴奋,究竟是一次真正战略转向的开始,还是又一场经过精心计算的短期利益交换?
大豆与稀土的算盘这次会晤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一场利益交换,而交换的媒介正是经济杠杆与政治话语,双方都亮出了自己的筹码,但这些筹码的含金量和时效性却大不相同。
特朗普高调宣布,中国将“大规模”恢复购买美国大豆,这对他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这可以直接安抚他票仓里的中西部农业州选民。

毕竟,对于那些焦虑的农民来说,实实在在的订单远比抽象的外交承诺更有说服力,这也被他迅速包装成一项重要的外交成绩。
但事实的另一面是,这笔买卖可能并没有听上去那么“大规模”,就在会谈开始前,中国企业其实已经悄悄下了一笔订单,据路透社报道,中粮集团购买了大约18万吨美国大豆,差不多是三船的量。

这批来自美国西北太平洋港口的大豆,是今年首批来自美国产区的当季货,这一举动释放的政治和市场信号都很清晰,但更多被看作是一种短期的调度和善意姿态,而不是中国将彻底回归美国大豆市场的信号。
过去这一年,中国可没干等着,碰上贸易摩擦时,买大豆的路子直接转到了巴西、阿根廷这些地方,顺顺当当地搭起了一个多渠道的大豆供应链。

这意味着,中国在买或不买美国大豆这个问题上,拥有了宝贵的“选择权”,这个选择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筹码。
再说说稀土这事,特朗普说得特别轻松,说稀土相关的问题“都解决了”,意思就是短期之内稀土供应能稳住,这话一出来,不少人都跟着松了口气。

要知道,稀土问题远非简单的出口与否那么简单,它的真正壁垒在于加工能力、上游材料的占有率,以及建立替代供应链所需的时间。
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无可争议的产业优势和战略筹码,仅仅凭一次会谈的口头声明,根本无法改变这个产业的现实格局。
特朗普的满分表演如果说经济杠杆是这次会晤的“里子”,那么服务于国内政治的“外交表演”就是它的“面子”,都知道在这方面,特朗普无疑是位大师,他习惯于将会谈成果快速包装成自己的政绩,观众首先是国内的选民。
那句“12分”的自我加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戏剧化的表达方式,能瞬间抓住公众的眼球,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简化为一个漂亮的得分。

在关税问题上,他的表态也充满了选择性和夸大的色彩,一方面,他宣布了一项具体的调整:与“芬太尼问题”相关联,关税税率从20%立即下调至10%,这个调整有明确的交换条件。
可另一方面,在返回的飞机上,他又向记者们抛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但细节模糊的说法,声称对中国商品的整体关税将从57%降至47%,他还顺势宣布,计划于明年4月访问中国。

这种模糊的信息释放策略,就是为了最大化政治宣传效果,给市场和选民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事实证明,这场表演的效果立竿见影,市场闻声而动,大豆和稀土相关的板块股价应声走高,投资者的情绪在短线内变得极为乐观,这场服务于内宣的外交秀,至少在影响短期市场情绪上,是相当成功的。
交易靠不住可是建立在短期交易和口头承诺上的缓和,终究是脆弱的,当交易的逻辑遇到真正复杂的问题时,所带来的局限性也暴露无遗,芬太尼问题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

美国试图用关税施压,让中国加强对相关化学前驱体的管控,将芬太尼治理与关税调整捆绑,在逻辑上听起来“有诱惑力”,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复杂。
芬太尼治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维难题,它涉及源头化工品的监管、跨国执法合作、跨境资金追踪以及复杂的司法协助,有观点认为,单靠关税大棒,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甚至被批评为,是美国将自身管控不力导致的毒品泛滥问题,“甩锅”给了中国,把一个严肃的公共卫生和法律问题,转变为一场“关税游戏”,不仅可能掩盖其国内治理的短板,甚至可能让问题变得更糟。

美国费城
这种交易的脆弱性,根植于中美关系进入“互需但有限信任”的新常态,双方都清楚地意识到,“脱钩”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彼此的利益已经深度纠缠,但同时双方也都不愿在各自的核心战略要点上轻易让步。
所以这种缺乏制度化保障的口头承诺,显得尤为不可靠,一旦国际形势或某一方的国内选情发生变化,这些承诺很可能瞬间失效,更有观点直指美国的信用记录,认为其常常“说一套做一套”,后续的实际行动才是检验其诚意的唯一标准。
结语归根结底,釜山会晤带来的片刻缓和,本质上是一个“交易时刻”,而非战略和解,它通过经济杠杆的巧妙交换和政治表演的精心包装,暂时摁下了紧张局势的暂停键,让全球市场得以喘息。
对中国而言,眼下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短期的战术性收益,转化为长期的战略性优势,无论是通过制度化的协议锁定成果,还是继续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提升国内的替代能力,都是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关键。
最终考验这段关系的,并非某一次会谈得了多少分,而是能否建立一个超越短期利益的互动框架,而这一切的起点,首先考验的是美方能否落实自己的承诺,用行动来证明其缓和关系的诚意与国际信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