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1875年,李鸿章上奏朝廷:“新疆土地贫瘠,用处不大,就不要了吧”。慈禧也

小史论过去 2024-02-01 20:46:52

野史:1875年,李鸿章上奏朝廷:“新疆土地贫瘠,用处不大,就不要了吧”。慈禧也支持李鸿章的观点。 1875年,清朝的政治舞台上,一场关于新疆命运的辩论正在悄然展开。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在一份奏章中向慈禧太后提出了一个观点:“新疆土地贫瘠,用处不大,就不要了吧”。这个提议得到了慈禧的支持。然而,这个观点很快引发了另一位重量级人物的强烈反应。 左宗棠,这位年近六旬的湖南巡抚,对于李鸿章的提议感到愤怒。在他看来,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轻易放弃。左宗棠坚定地表示:“老夫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收回新疆”。他的这番话,显示了他对国土完整的坚定承诺。 左宗棠不仅是口头上的反对,他将自己的信念付诸了行动。尽管已年近古稀,他仍自筹军饷,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他亲自率领6万湖湘子弟,抬着棺材出征,这是一种决心和勇气的象征。这支军队从湖南出发,远赴边疆。 旅途艰苦,环境恶劣,士兵们在左宗棠的带领下,克服了无数困难。他们跨越了崇山峻岭,穿过了沙漠戈壁。在这漫长而艰难的征途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挑战。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历经三年的艰苦战斗,左宗棠终于实现了他坚定的目标:收复了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一成就,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中华民族领土完整的坚守和贡献。 战争的胜利消息传遍了整个清朝。在京城,当这一消息传到朝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朝廷的大臣们开始重新评估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重要贡献。一些曾经对左宗棠的行动持怀疑态度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 在新疆当地,左宗棠的军队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也极为重要。在收复新疆期间,左宗棠的军队不仅仅是执行军事任务,他们还与当地居民建立了联系,努力减少战争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军队在当地展开了一系列的重建工作,修复了战争留下的破坏。这些行动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尊敬和支持。 同时,左宗棠在军事胜利后,没有忘记巩固战果。他开始着手进行新疆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工作,力求使这片辽阔的土地真正融入大清国的版图。左宗棠任命了一批能干的官员前往新疆,负责当地的治理,同时鼓励汉族移民前往新疆,促进了民族融合。 在整个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智慧。他的决策不仅仅考虑到了军事上的胜利,更注重于如何在战后使新疆稳定发展,如何使这片土地和人民真正成为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左宗棠回京的途中,他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迎来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从新疆到京城的漫长路程上,无数的人群夹道而立,欢呼和感激声此起彼伏。他们手持彩旗,有的甚至摆放鞭炮,以表达对这位老将军的敬意和感激。老百姓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深感自豪,他们视左宗棠为民族英雄,为国家的守护者。 沿途的村镇,甚至有些地方的官员和知名人士,也纷纷出来迎接。他们为左宗棠准备了丰盛的接风宴,请他在各地稍作停留,以示敬意。在这些聚会中,左宗棠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赞颂为国家的光辉。 左宗棠在回京的路上,偶尔也会停下马车,与百姓亲切交谈。他关心的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更是百姓的安危和生活。这些举动更加深了他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京城,左宗棠的到来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朝廷上下,以及京城的百姓们,都对这位收复失地的英雄充满敬仰。他的到来,被视为一个庆祝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时刻。京城的街道上挂满了彩旗,到处都是庆祝的氛围。 左宗棠的事迹很快被编入各种书籍和诗歌中,流传于世。诗人们吟诵着关于他的英雄壮举,书画家们描绘他在战场上的英姿。这些作品成为了流传后世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在清朝后期的历史中,左宗棠的事迹被视为国家团结和领土完整的象征。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民族英雄的化身。左宗棠的名字和他的功绩,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被无数后人传颂和敬仰。

1 阅读:345

评论列表

罗黛玉和鬼脚七带穆龟俯冲

罗黛玉和鬼脚七带穆龟俯冲

2024-02-05 18:49

为什么有人信封建社会没有上头的命令,左中堂能调动军队呢,为了吹真是一点脑子都没有[惊恐]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