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师利国

现在是初冬季节,风先退了秋的燥,裹着清冽慢过檐角,叶便顺着凉意轻落,地面铺上浅黄的痕。阳光软了许多,斜斜洒在阶前,晒得人暖而不灼。
有位朋友说:这个季节正适合出去走走,等到真正的寒冬来临,就不好玩了。我们没有过多商议,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星期五,我们踏上河南老君山,山下阳光明媚,山上白雪皑皑。自古以来,老君山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雄奇的自然风光,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山川的壮丽与神秘融为一体。山峰直插云霄,让人望而生畏。漫步在山间小径上,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神秘。云在脚边流转,古柏攀着崖壁,连绵的山脉被白雪覆盖,洁白无瑕的雪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构成了纯洁而壮阔的画面。老子归隐的传说藏在苔痕里,每一步都踏着时光的褶皱。宛如梦幻仙境,令人陶醉。


十里画屏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玻璃世界。冬天的老君山,雪后初晴,云海翻涌,如白色的浪潮在脚下奔腾。许多攀岩爱好者,在悬崖峭壁上攀登。我为他们的勇敢而赞叹,我为他们的精神所感染。
要说最美的观光地点应该是金顶,由于山高路险,景区设有两层索道。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到达金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体力、毅力与信念的坚持。来到这里,你的精力全部都集中在眼前的风景,因为太美的缘故,你会忘掉一切,用两眼搜索奇妙的美景。


星期六,我们早早来到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今天是周末,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当行走在伊河河畔,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毅力。佛龛如星子密布,残缺与庄严交织成时光的永咏叹调。
参观龙门石窟让人震撼,这哪里是石窟?简直就是石壁上的千年古诗。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雕刻技艺,还承载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来到这里的人,也许给我同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建造这个龙门石窟,意义何在?首先,我们应该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瑰宝。如果这里只是一座山峰,谁又会来这里游玩呢?正因为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石雕艺术,才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这里参加游览。龙门石窟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统治,宗教信仰,精神文化层面。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思考去理解。


参观龙门石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石雕艺术在这里显得淋漓尽致,每一座佛雕放在当时,都有他的设计理念及所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也许是心灵的表述,也许是某位人物塑造,也许是抽象的描写,也许是时代的烙印。我们虽然记不住层层叠叠佛龛的身姿面像及位置,但古人的精神信仰值得赞扬,古人的聪明智慧值得歌颂。
离开龙门石窟景区,我们去了洛阳白马寺。很多人对白马寺并不陌生,无论是书籍还是影视作品,都讲到白马寺。这里不仅是佛教传播的地方,更是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白马寺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武则天男宠薛怀义,曾被封为白马寺主持,还奉命监修白马寺。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也可称为是笑料,但不影响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地位。

游完白马寺,我们驱车到三门峡市,导航到天鹅湖景区。这个时间段正是观赏天鹅的最佳时期,这不是迁徒,是一场跨越万里回归仪式。这是大自然与时光共同谱写的冬日恋歌,这是优化生态环境的上天恩赐,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造化的结果,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回报。白天鹅在水中悠哉悠哉的畅游,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许多摄影爱好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抓拍这一美的瞬间。

星期日,我们游览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工程枢纽。大坝1957年开工,1960年正式蓄水。当年筑坝者踏荒而来,顶风冒雪,凿石筑基,征服桀骜不驯的黄河。要知道当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可见难度之大,困难之多。我与三门峡大坝同龄,虽然没有多少记忆,但听老辈们讲起此事。有人说是国人勒着裤腰带修三门峡大坝,也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迎难而上征服大自然的杰作。
今天我们站在大坝上,欣赏的不仅仅是美丽风光,更是感受国人的智慧,体会国家治理黄河的勇气与担当。


我们还参观了陕州地坑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撼。这是黄土人的智慧与结晶,他们以土为媒,凿地为居,与黄土共生。把日子过进土屋里,诉说着几千年来人与土地共生的故事。祖辈们没有想到,他们的智慧已经成为人们欣赏的景点。
最后一站到函谷关旅游。踏上函谷关城楼,让我想起了当年训练场上的怒吼声,两军对垒的厮杀声。
三日行,步履所至。既看到漂浮在云端天宫老君山,又欣赏到三门峡大坝水的灵动。既为龙门石窟的艺术所震撼,又为陕州地坑院烟火的温热所折服。既听到黄河之滨白天鹅美丽的歌声,又聆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教诲。






2025.11.25十堰
☆ 本文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