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相对小说,有哪些改编
篮筐情缘
2024-03-04 11:20:45
🎬片名:河边的错误
📢导演:魏书钧
🐤主演:朱一龙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
如果单看电影,这是一个不错的作品;
但如果和余华原著小说相比,那它的格局小了太多。
✅ 电影的主题:命运
电影的主题,是命运。
马哲的命运。
他的命运什么?是注定要疯掉。
因此整部片子的唯一主角,就是马哲。
其他所有角色,包括死者和疯子,妻子和局长,都是所谓的“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
✅ 最大的问题:从写实到写意的铺垫不够
电影的前半段是写实,拍的是马哲对命案的调查过程。
但后半段转入了写意,拍的是马哲癫狂之后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
无论是在故事上——从正常到发疯;
还是在视听语言上——从写实到写意
电影的过度都做得不够,这也是很多观众看不懂的原因。
也就是说:他注定要发疯的必然性,即所谓的命运体现在哪里?
所谓命运,指的是一个人无法逃避自己宿命的无力感。
但如果马哲刚开始对这个案件就没那么执着;
如果许亮没有在他面前死去;
如果他的妻子当初同意打掉孩子;
如果马哲有这么多不会发疯的可能性,那又如何能把发疯称之为他的命运呢?
✅ 电影比小说的格局,小太多了
小说中,正因为马哲的没有疯,才更凸显了小镇上每个人的异常。
小说中,发疯的是小镇上的几乎所有人。
某天傍晚,一个年轻人在街口大喊:
杀人的疯子回来啦!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小镇上的人都开始奔走呼号:
疯子回来啦!疯子回来啦!
大家大喊大叫,四处逃窜。
但警察调查后却发现,根本没有人看到过疯子。
只是对于疯子的恐惧,引起了这场集体的臆想症。
更加荒诞的,是小说的结尾。
马哲因痛恨法律无法制裁疯子,开枪打死了他,并向局长自首。
但局长却找来精神病医生,让他伪装成疯来脱罪。
相比于小说的众人皆疯,和最后荒诞的结局,电影的改编太自我,太个体化,而少了荒诞感和批判性。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