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大批我党同志活跃在敌后的间谍战线上,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在这些同志们之中有一位英雄的经历堪称“匪夷所思”。
他曾经在3天内拉起来一支8000人的伪军,以至于汪精卫直接给了他一个中将师长的头衔。
他曾经凭借“琴棋书画”的功底让鬼子军官们没事就找他坐而论道,下棋赋诗。
更“过分”的是他居然对自己的身份不加隐瞒,直接告诉鬼子旅团长:“我就是共产党!”
他的情报帮助新四军躲过了一次又一次日伪的“围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
他就是抗日英雄施亚夫,伪军中的真共产党…
1942年11月,抗日战争已经打了整整五年,我军和日军陷入了持久对抗。特别是在敌后作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日军非常头疼。
面对新四军频繁的游击攻势,驻扎在苏中的日军正在策划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意图彻底铲除新四军。这个精心部署的计划被他们命名为"清乡行动"。
敌人有进攻的计划,我们就有应对的办法。面对日军策划的清乡行动,新四军立刻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反清乡行动。
日本方面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首先会在南通和如皋地区展开行动,接着将战线推进到长江沿岸的三分区,最后把战场扩大到苏中和苏北区域,逐步实施清剿任务。
然而,他们得意的计策早已被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掌握。粟裕迅速召集各军分区负责人,准备共同制定应对方案。他将会议地点定在了南坎,准备在此展开详细的作战部署。
那次南坎会议聚集了我军的重要领导,谭震林作为上级代表也出席了。由于会议涉及高度机密,普通人员根本无从得知。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确定了打击清乡行动的具体方案,随即安排各级指挥人员分头落实执行。
粟裕刚觉得可以稍微放松一下,敌我之间的较量从来都不简单。这时,一名干部匆匆赶来,递给他一个香烟盒。
粟裕一见到烟盒,神情立刻变得凝重起来。他明白,只有在我军特工需要传递紧急信息时,才会专门派人送来这种特殊的物品。看来,局势又出现了新的动向。
不出所料,粟裕一翻开烟盒瞧见里面的密信,神情立马变得更加严肃了。
没想到,咱们部队刚制定好的作战方案早就被小鬼子知道了。
他们不仅摸清了咱们的底细,还专门制定了反制措施,打算来个一网打尽。
刚刚回到营地的各军分区指挥官们,正带着自己的队伍一步步踏入日军布下的陷阱。一旦日军阴谋得逞,苏中新四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粟裕来不及细想,立刻发出命令:“马上通知各部队,立刻停止使用所有电台!同时派人骑马去追回开会的同志,必须确保每个人都能及时收到通知!”
任务完成后,粟裕逐渐从惊讶中恢复过来,但此刻他必须认真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南坎会议作为最高机密,日军为何能掌握相关信息?
我们队伍里肯定有个隐藏很深的叛徒,但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正当粟裕心情沉重地思考时,有人迅速把一个烟盒送到了他面前。
这次他读完内容,紧皱的眉头立刻松开了,原来那个香烟盒是在暗示粟裕:报务员就是内鬼!
拿到这两条关键信息后,粟裕立即采取了果断行动。他取消了所有正在进行的作战方案,紧急召回所有参加会议的干部,同时迅速安排人员揪出了潜伏在内部的叛徒。
没想到,电报科科长竟是潜伏的叛徒,最终被粟裕将军下令执行了死刑。
这次事件的处理,成功防止了新四军遭遇重大损失,而关键的转折点,正是那两条写在烟盒上的紧急消息及时传递到位。
负责把这两份情报送到粟裕手中的,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施亚夫。
施亚夫出生在江苏南通,年仅十四岁就投身如皋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转入地下工作,成为一名秘密党员。
1928年,由于叛徒告密,施亚夫不幸落入敌手,被关进了老虎桥监狱,在那里遭受了国民党的严刑拷打。
施亚夫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守口如瓶,坚决不泄露党的机密。国民党因此长期将他囚禁,这一关就是将近十年。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日军空袭南京,老虎桥监狱不幸被炸弹击中,围墙被炸出一个大洞。趁着现场一片混乱,施亚夫抓住机会成功越狱。
在国民党的牢房里待了将近十年,尽管靠着地下党员施亚夫还能和外面保持联络,可如今孤身一人,该上哪儿去找党组织呢?
施亚夫刚出狱就迫不及待地骑上自行车,直奔南通而去,经过一番奔波,终于和党组织重新取得了联系。
眼下正是急需用人的关键时期,党组织重新接纳了施亚夫,给他配了一把枪和几件换洗衣物,安排他去组建当地的武装力量。
这项工作难度不小,可施亚夫二话不说就接了下来。他迅速行动起来,组织了一批工人和农民,很快就拉起了一支两百多号人的队伍。
建立一支队伍,光有士兵还不够,武器装备才是更大的难题。不过施亚夫想到了主意,他打听到省保安团一个排的散兵正在附近村子里找便装,急着想逃命。
施亚夫得知此事后,便前去与他们交涉,提出:“你们把枪交出来,我给你们换身衣服。”
施亚夫命令手下用衣物跟保安团的人做交易,用衣服换来了二十支步枪和两千多颗子弹。
此外,施亚夫还组织人手潜入南通纺织学院,成功端掉了日军设在那里的武器库,缴获了48支步枪和两箱弹药。
施亚夫搞到了枪支弹药,手底下的人马就算组织起来了,南通“抗日守土团”就这样成立了。不过,这才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事情等着他们去做呢。
日军攻占南京后,蒋介石不得不把首都搬到重庆。与此同时,他们扶植了汪精卫,让他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
日军当初承诺给汪精卫提供十个到十二个师的武器装备,可一直拖着不给。汪精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迫切想要扩大手下的兵力。
施亚夫看准了这个空子,觉得是混进敌方阵营的最佳时机,索性将“抗日守土团”改名为“绥靖军第七师”,自己还当上了师长。随后,他在南通一带到处走动,大肆宣传自己的名号。
施亚夫在南通市区的一栋小楼前挂上了"绥靖军第七师师部"的牌子,把这里设为自己的指挥中心。
汪精卫正发愁找不到足够的兵力,忽然听说江苏那边冒出来个绥靖军第七师。他一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转念一想,要是能把这支现成的队伍收编过来,那对他来说可是件大好事。
汪精卫担心杂牌军打不了硬仗,自己没亲自出马,而是让亲信严甸南去会会那个叫施亚夫的第七师师长。他想摸摸底,看看对方到底有多大能耐。要是觉得还行,就给他个中将师长的职位。
严甸南没费多大功夫就找到了施亚夫。施亚夫听说有人来访,立刻明白了来意,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连忙把客人迎进了自己的指挥所。
严甸南一见到施亚夫,就满脸笑容地夸赞道:“亚文兄最近在南通城名气越来越大,连汪主席都对你仰慕已久,一直没机会见面,真是太失礼了。”
不过,他紧接着话头一转,问道:“亚文兄,你之前是在哪儿工作的?又是怎么带着团队来到这儿的?”
施亚夫早有预料,他平静地回应:“我当年在上海跟着冯长官打过不少硬仗。可惜啊,运气不好,拼了这么多年还是个团长。后来,我实在受不了这口气,干脆回了南通,自己招兵买马单干。”
就在他俩聊得起劲时,手下人进来报告说酒菜已经准备好了,施亚夫顺手就拽着严甸南一块儿去吃饭了。
饭桌上,施亚夫不停地给严甸南倒酒,还特意准备了一包银元送给他当见面礼。严甸南一向爱钱,收到这份厚礼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吃饱喝足之后,严甸南始终惦记着这趟来的主要目的,他开口问施亚夫:“你们的部队驻扎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带我去参观一下,见识见识你们的风采?”
施亚夫心里明白他的想法,可自己手底下就两三百号人,哪能随便给他看。不过,他也不是没留后手,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办法。
施亚夫假装担心地说道:"我的部队现在正在前线跟新四军作战,双方打得正激烈,我可不敢带着甸南兄过去冒险,万一出了什么差错,我可担待不起啊。"
严甸南听他这么讲,哪敢真去前线瞧,便提议道:“要不这样,亚文兄,您能把你们那儿的花名册拿来让我瞅瞅不?”
施亚夫随即回应:“这有什么问题?来人,赶紧把名单交给严长官。”
没过多久,施亚夫的随从就抱来了一本厚重的花名册。严甸南打开一看,顿时吃了一惊:“亚文兄,没想到你的队伍竟然有一万五千人之多!”
这时,施亚夫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感说道:“那些话都是对外人说的,咱俩之间就不藏着掖着了,实话告诉你,实际人数只有八千。”
严甸南在部队混了这么多年,早就看透了这里面的猫腻。国民党那些将军们,个个都是吃空饷的好手,手底下的兵能有三成是真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严甸南觉得施亚夫这么做,反而显得他很实在。虽然施亚夫的队伍人数不到八千,但这规模也不算小了,至少能帮汪精卫缓解眼前的困境。
因此,严甸南对结果非常高兴,与施亚夫道别后,他立刻去向汪精卫作了详细报告。
汪精卫翻开名单时不禁愣住了,他压根没料到江苏境内竟然藏着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