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标|撰稿
在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隶书组评审中,50万特等奖花落90后书法家赵毅,中书协会员集体“翻车”的爆冷还未降温,又以“90后”“逆袭”等概念再次引爆网络热议。从“非会员逆袭”到“90后碾压中书协”,这些标签被疯狂刷屏,俨然一场书法界的真人秀。

但如此热闹的背后,我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严肃的书法评选,还是精心策划的博眼球作秀?作为自媒体撰稿人,我认为,真正的评选不是为了制造话题爆点,而应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以严格标准选出真正过硬、令人信服的佳作。偏离了这个核心,再大的奖金和噱头,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喧嚣。

▲上图为被渲染为“90后碾压中书协”的赵毅夺魁
让我们先剥开这场“爆冷门”的外衣。昨天复评结果公布后,“中书协集体翻车”一词迅速走红——数据显示,入展作品中中书协会员占比不足5%,不少作品因线条松散、章法混乱惨遭淘汰。今天,“90后碾压中书协”的标签又被热炒,赵毅以1500字大作的零差错夺魁,外加从初评54名跃升至第二的周鹏程等非会员的“逆袭王者”故事,都被渲染成英雄叙事。

▲上图为被渲染为非会员的“逆袭王者”周鹏程
网络直播将这波争议放大,评论区一片沸腾:有人欢呼“公平的胜利”,有人炮轰“会员头衔贬值”,还有人质疑“标准太死板”。表面看,这是书法界的进步信号,但细思恐极——这些概念被包装成流量密码,赛事焦点悄然从作品质量偏移到了身份反转和戏剧冲突上。
书法评选本该是一场慧眼识珠的创作甄别,一次静水深流的艺术对话,现在却沦为热搜榜单的角斗场:评委的每一个打分、选手的每一次“翻车”,都被实时直播、放大解读,变成刺激观众的“反转剧情”。

试问,如果赵毅不是90后,如果中书协会员表现正常,这场比赛还会掀起如此波澜吗?恐怕难。自媒体时代的评选模式,正被流量逻辑绑架,评委的严谨标准成了剧本的道具,选手的艺术创作成了博眼球的道具。

结果呢?真正讨论书法本身的技法、守正创新和笔墨灵性的声音,不是没有出声,就是被淹没在口水战中——这哪里是评选,分明是一场商业化的作秀。
当然,严格评审标准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本届赛事以“史上最严”著称,文本审读零差错、一字之错即淘汰的硬核规则,让52字短文因一字误写出局,“起”字写错直接降级,40件拟入展作品中11件被降级或淘汰。

这种“艺技双优”的导向,无疑是对书法本质的回归——传统艺术不该容忍江湖体泛滥或基本功缺失,中书协会员的“翻车”恰恰暴露了行业浮躁:部分人依赖头衔光环,却疏于锤炼笔墨,被严苛标准打回原形是咎由自取。

同时,“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这里闪光:非会员占比超95%,证明评选不以身份论英雄,而是“唯作品论”的胜利,确实让赵毅和周鹏程等实力派脱颖而出。

然而,当评审标准被推向极端,它也可能沦为作秀的帮凶。网友的质疑并非无的放矢:52字作品因一字之错淘汰,是否过度抠细节而扼杀了艺术灵性?高分作品被批“同质化”,如六强选手大多偏向“展览体”,缺乏个性化创新,是否说明标准太僵化,只鼓励安全的技术重复?书法艺术的核心是笔墨气韵的创造性表达,而非机械化的“零差错印刷体”。过分强调文本无误,会让选手规避风险,选择保守风格——这不是在评选佳作,而是在制造标准化的“比赛机器”。

更讽刺的是,直播中评委的“严苛”形象被放大,成了流量卖点:每一次淘汰都像真人秀的淘汰环节,观众为“逆袭”欢呼,却忘了追问作品的真正深度。公开透明本是好事,但当它服务于戏剧性而非艺术性时,评选的本质就扭曲了。

▲上图为本文作者、百米长卷书家陈洪标书法作品《福蕴华堂》
中书协会员的集体“翻车”,本应引发对行业生态的反思,却被简化为“身份 vs 草根”的二元对立,掩盖了书法创作的核心问题——如何在传统中注入当代活力?
那么,真正的评选该如何在坚持“三公”原则和严格标准下,选出令人信服的佳作?
我认为,核心是回归评选初心:聚焦作品本身,而非制造话题爆点。“公开公平公正”不是口号,而是可操作的框架。
公开性上,评委过程可直播,但需避免过度娱乐化——比如,减少对选手身份“剧情”的渲染,增加对笔法、章法的专业解读,让观众看懂为何一幅作品胜出。
公平性上,“唯作品论”必须坚守,但标准应更包容:文本审读零差错是基础门槛,却非唯一标尺;可增设“创新权重”,奖励敢于突破传统的作品,避免高分沦为技术复制品的温床。
公正性上,评委队伍需多元化,包含理论和实践专家,减少主观偏好影响。同时,严格原则不该僵化——允许小瑕疵的“容错机制”,着眼于整体艺术感染力:一幅字错一字,若气韵浑然,何不扣分而非淘汰?书法是活的艺术,不是死的考卷。
这场赛事中,赵毅的获奖因扎实功底当之无愧,但周鹏程的“逆袭”若仅因“非会员”标签被炒作,就失了评选本意。真正的佳作,应能在严格筛选下经得起时间考验:评委的眼光要像筛子,滤掉浮躁,留下那些既有传统根基又有当代呼吸的作品——而非为了博眼球,放大“爆冷门”的戏剧性。
总之,书法评选不该成为流量时代的作秀场。中书协的“翻车”和90后的“碾压”,本应是行业自省的契机,却在网络狂欢中被异化为噱头。唯有坚守“三公”原则,平衡严格与包容,评选才能回归纯粹:选出那些能说话的作品,而非能上热搜的话题。
书法艺术需要的不只是50万大奖的刺激,更是一场庄重的对话——让每一笔每一画,都在无声中撼动人心。下一次评审,我们期待的,不是又一个“逆袭”传奇,而是真正过硬、令人信服的佳作登台。那时,评选才算赢了。
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百米长卷书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其出版个人著作20部,代表作有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传记《徐芒耀的油画世界》等,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