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影像已成为近当代戏剧舞台上最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话剧《深渊》中,即时

庆丰娱乐 2024-04-01 16:06:16

当今,影像已成为近当代戏剧舞台上最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话剧《深渊》中,即时影像与戏剧的跨界融合使其在情境及细节的交代、布景的切换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深渊》是以悬疑为基调的故事文本,而即时影像拍摄的加入,通过镜头放大了演员的表演细节,制造了视觉冲击,让观众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但同时,“影像入侵舞台”直接破坏了戏剧舞台的连贯性,让叙事变得碎片化,并且还存在一些弊端。 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挪用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大特征。 国内外的艺术家们不再热衷于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而是不约而同地探索戏剧舞台上的其他可能性,影像已成为近当代戏剧舞台上屡见不鲜的表现手段之一。 演出中使用投影的现象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泛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运用简单、容易被接受,毕竟每个创作者和观众都是在电视的影响下长大的。 从历史资料到自拍影片,从简单并置到有机结合,他初步探索了影像在戏剧中的多方面可能性。 与西方艺术家在影像与戏剧融合方面的各种尝试相比,我国的美学实践大约从21世纪才开始显现。 王翀影像剧场实践的作品《雷雨 2.0》、《群鬼 2.0》和《大先生》,以及田沁鑫导演于2017年制作的《狂飙》等,都是影像与戏剧跨界融合的实践和探索。 值得欣慰的是,当今国内的“即时影像剧场”已经趋于成熟,影像不再单纯作为弥补剧场物理空间的信息传递工具。 然而尽管导演们正在赋予影像最具意义的艺术表达功能,但剧场艺术与影像之间的本质区别仍导致两者融合存在矛盾点。 在话剧《深渊》中,大幕未拉开时,一名工作人员手持摄影机站在台口的左侧,将镜头一直对准观众,营造出一种偷拍般的悬疑感。 当大幕拉开后,一个3D、360度可旋转的实景舞台装置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一个圆筒状的三层楼高的建筑,外立面呈现出破旧感,楼道设计狭窄阴暗。 随着转台的旋转,观众可以看到小卖部、相连的房间、各层楼的窗户、歌舞厅以及建筑顶部设置的三块不同方位的LED屏幕。 开场时,建筑顶部的三块屏幕以20世纪90年代雪花屏般的字体播放了演职人员和戏剧的名字,颇有电影开头的意味。 随后,除了观众能直观看到的实景部分外,工作人员还手持摄影机进行地毯式拍摄,同时屏幕上同步播放影片。 这些影片不仅交代了环境、营造了氛围、帮助观众看清屋内的布置和道具细节,还为之后的表演做了铺垫。 在演出进行中,由于实景舞台装置的设置使房间被墙面和窗户格挡,所有房间内部的戏份都由手持摄影机的工作人员实时拍摄并同步在LED屏幕上播放。 观众可以透过舞台上房间的窗户“偷窥”到屋内的部分场景,而演员更细节的表演则需要运用即时影像拍摄技术,在荧幕上同步呈现。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当代戏剧创作更强调多元化,让摄影机和工作人员进入表演空间是一种全新而大胆的尝试。 然而即使影像与戏剧的融合不应仅仅停留在功能性地交代情境的动态背景上,也不能简单地参与叙事和渲染气氛。 即时影像应该融入戏剧结构中,成为戏剧的有机构成部分。 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剧场艺术与科技的碰撞,以及戏剧与电影结合后的矛盾性。 目前,在国内,将即时影像与戏剧融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艺术表现方式,但已经引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 当代导演可以思考如何恰如其分地将两者融合,创作出富于表现力的“影像角色”,为戏剧表演带来更为多元的可能性。

0 阅读:2
庆丰娱乐

庆丰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