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同古城活态切片 | 大同东南邑深度攻略:在“明清商埠活态区”触摸北魏遗韵与市井烟火

十月的塞北秋意渐浓,大同古城东南隅,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群在晨雾中苏醒。穿街而过的“大十字”古巷里,72岁的“炸油糕张”掀开

十月的塞北秋意渐浓,大同古城东南隅,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群在晨雾中苏醒。穿街而过的“大十字”古巷里,72岁的“炸油糕张”掀开笼屉,热气裹着枣香飘上斑驳的砖雕门楣;隔壁“云锦坊”的织机声清脆,非遗传承人正手作大同蓝染;转角处的“老茶汤铺”前,铜壶冲茶的“滋啦”声与评剧清唱交织——这里是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大同古城“四大街八小巷”格局中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商埠遗存,被学者称为“浓缩版的大同城史”。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这里单日接待游客突破2.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00%,“逛东南邑,品古大同”正成为山西深度游的新名片。

“明清商埠活化石”:从北魏坊市到晋商枢纽的空间密码

东南邑的厚重,始于其跨越千年的城市基因。作为大同古城“凤凰单展翅”格局的东南翼,街区形成可追溯至北魏平城时期(398-494年),彼时为“里坊制”下的居民聚居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同城扩建后,这里因毗邻南瓮城、东小城两大军事要塞,逐渐发展为“南来北往商贾集散地”,清代达到鼎盛,留下“晋商茶栈”“潞绸庄”“粮行”等商业遗迹。

“东南邑的独特,在于它‘商埠+民居’的复合肌理。”大同市古城保护发展中心主任王振华介绍,街区现存明清院落128座、民国商铺47间,保留了“四大街(大十字街、帅府街等)、八小巷(蔡家巷、正府巷等)、七十二绵绵巷”的棋盘格局;建筑融合晋北民居与晋商风格——青砖灰瓦、四梁八柱的四合院为主,门楣砖雕“福”“禄”“寿”“禧”,影壁绘制“松鹤延年”,窗棂镂空“步步锦”,处处可见商帮文化的务实与精致。“更难得的是,这里仍有800余户原住民生活,早市的吆喝、院角的石榴树、门墩上的石狮,都是活着的‘古城记忆’。”

“我们坚持‘微更新’与‘文化传承’并重。”东南邑运营负责人赵琳介绍,近年完成“三横三纵”街巷整治,修复了李殿林故居(清代翰林院编修宅邸)、马王庙(祭祀马神的民间信仰场所)等文保单位;引入“非遗工坊”“老字号回归”项目,让大同铜器、广灵剪纸、浑源凉粉等非遗从“展柜”走进“生活场景”。现在,游客可通过“大同古城”小程序,扫码听每条巷弄的“商帮故事”,或预约“院落咖啡”“非遗手作”体验。

必打卡核心景观:

大十字街(商埠原点)(历史现场):明清时期大同南城最繁华的十字路口,现存“德顺号”茶庄(清代晋商茶栈旧址,展陈茶票、茶秤复制品)、“福兴成”钱庄(民国金融机构,保留木质柜台与账册);

李殿林故居(士绅宅邸)(官宅样本):清代翰林李殿林的祖宅,三进院落布局严谨,正厅“敦睦堂”陈列其手书“耕读传家”匾额,后花园“半亩园”保留清代叠石假山;

蔡家巷(市井标本)(生活剧场):青石板路两侧是明清四合院,78岁的“蔡家老宅”住户王奶奶坐在门墩上择菜:“我嫁过来60年,巷子还是这模样——前头是粮行,后头是裁缝铺,现在年轻人来拍照,我们就当看稀罕!”;

东南邑城墙遗址公园(空间坐标):保留明代夯土城墙残段,设观景台可俯瞰街区肌理,城墙下的“时光邮局”提供“写给百年前的信”体验(盖东南邑专属邮戳)。

隐藏玩法:清晨6点半逛“东南邑早市”,买刚炸好的油糕(3元/个)、手磨豆浆(2元/杯)、现切羊肉(40元/斤);午后钻进“小四府巷”的老茶馆,听82岁的“评剧票友”唱《杨三姐告状》;傍晚登城墙遗址,看夕阳把四合院的青瓦染成金色,炊烟从院落飘向天空。

“舌尖上的大同”:从商号后厨到庭院餐桌的风味传承

东南邑的烟火气,一半藏在“商帮味道”里。作为晋商南来北往的落脚处,这里的美食既保留了大同“咸香浓郁”的底色,又融合了各地风味。

必吃美食清单:

传统小吃:“老柴炸糕”的黄米面炸糕(外脆里糯,红糖馅流心,3元/个)、“福兴斋”的烧麦(羊肉胡萝卜馅,皮薄汁多,15元/笼)、“德顺源”的豆腐脑(咸卤配黄花菜、木耳,3元/碗),都是老字号传承三代的味道;

院落私房菜:“四合院小馆”推出“商帮家宴”——黄米面炸糕配羊肉臊子面(38元/份)、大同铜锅涮肉(手切鲜羊肉,配麻酱小料,人均80元),在明清院落里吃“活着的古早味”;

非遗美食体验:参与“东南邑美食研学”——跟“龙聚祥”烧麦师傅学捏褶(30分钟学会10种褶法)、跟“浑源凉粉”传承人调汁(秘方:醋、蒜泥、黄瓜丝),最后打包一份“自制凉粉”带走(人均60元)。

“活态文化”的日常:非遗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东南邑的魅力,更在“活”起来的文化基因。

每天上午10点,“非遗大集”在蔡家巷开市:大同铜器匠人现场打制铜壶(錾刻花纹,1小时成型)、广灵剪纸艺人剪“连年有余”(5分钟一张)、浑源凉粉摊支起大锅熬制粉汤(红薯淀粉勾芡,配豆腐干、莲花豆)。“我是铜器匠人的徒弟,干了5年。”28岁的小吴擦着汗说,“以前铜器只在博物馆展览,现在游客能看制作、买成品,这手艺才有了生气!”

夜晚的东南邑更有温度:大十字街的“星空灯海”亮起暖黄灯笼,映得青砖墙温柔如旧;“云锦坊”变身民谣小馆,歌手弹着吉他唱改编的《大同谣》;最热闹的是“院落电影”——在李殿林故居的影壁前支起幕布,播放《大同往事》等本土电影,观众席是小板凳,零食是刚买的炸糕,烟火气与文艺感交织。

周边联动推荐:

大同古城墙(距街区5分钟步行):登城俯瞰东南邑全景,感受“城中有街,街中有院”的格局;

华严寺(距街区10分钟车程):辽金佛教艺术瑰宝,与东南邑的明清商埠形成“宗教+世俗”的历史对话;

大同博物馆(距街区15分钟车程):通过“北魏平城”“辽金西京”展陈,更深入理解东南邑的文化脉络。

“四时皆景”:从春到冬的东南邑变装秀

东南邑的美,随季节流转各有风情:

春(4-5月):院角的海棠、胡同的丁香盛开,配合“大同春季文化节”,游客可看社火、听大鼓、逛市集;

夏(6-8月):平均气温22℃,四合院的葡萄架下摆着竹椅,听老人们讲“东南邑的商帮传奇”;

秋(9-10月):石榴树挂满红果,枣树坠着蜜枣,空气里飘着炒瓜子的香气,是拍“秋日院落”的最佳季;

冬(12-2月):街区覆雪,青砖灰瓦更显古朴,四合院的暖炉飘出炖羊肉的香气,海外华人常在此举办“冬祭乡贤”仪式。

经典路线推荐:

半日美食游:大十字街(吃油糕、烧麦)→蔡家巷(逛非遗集市)→李殿林故居(听家训故事)→四合院小馆(尝家宴,约2小时);

深度文化游:大同古城墙(看全景)→东南邑(研学:穿晋商服饰学算盘+铜器打制体验)→华严寺(礼佛)→返程前到“东南邑文创店”买铜器钥匙扣(人均120元);

非遗体验线:查非遗名录→参与“美食研学”→看“院落电影”→定制“东南邑记忆手账本”(景区提供模板,人均100元)。

实用贴士:解锁东南邑的“逛街指南”

交通指南:

自驾:太原出发沿二广高速至大同出口下(全程约2.5小时,景区停车场收费5元/小时);呼和浩特出发沿京新高速转二广高速,约3小时;

公共交通:大同站乘4路公交直达“东南邑”站(票价2元);大同南站乘快速公交605路至“古城墙”站,步行10分钟即达。

门票与开放时间:

街区免费开放;部分文保单位(如李殿林故居、马王庙)需购票,联票20元;

开放时间:全天24小时(夜间核心街区营业至22:00)。

最佳游览时段:

文化体验:上午9:00-11:00(非遗展示、院落讲解集中);

美食打卡:中午11:30-13:30(老字号排队高峰,建议错峰);

拍照出片:黄昏17:00-18:00(夕阳为四合院镀金,灯笼亮起,暖色调绝佳);

避峰提示:节假日建议提前在“大同古城”公众号预约,工作日上午人少更适合深度游。

住宿推荐:

街区体验:“东南邑民宿”(改造自明清四合院,保留木雕门窗,主人会讲街区故事,人均200元);

品质之选:大同“古城精品酒店”(仿明清风格,含“大同早餐”,距街区5分钟车程,适合家庭游);

特色民宿:“院望小筑”(蔡家巷内小院,种满石榴树,秋季果香满院,人均260元)。

结语:街区不老,古都记忆永续

从北魏的坊市,到明清的商埠;从李殿林的翰林宅邸,到游客手中的铜器钥匙扣——东南邑用1500年光阴证明: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日常的呼吸。

正如一位来自北京的历史系学生在留言本上写的:“原以为古城只是老房子,来了才发现,这里的人、这里的味、这里的声,才是最鲜活的‘城史’。那些早市的吆喝、铜器的錾刻、老人们的闲聊,原来藏着大同最本真的生命力。”

2025年的秋天,不妨把脚步交给塞北的风,去东南邑赴一场“商埠与生活”的相遇——在这里,你不必追赶行程,只需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摸一摸斑驳的砖雕,尝一口热乎的炸糕,就能听见历史的回响,看见一座古城用千年光阴写就的“烟火史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