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中国古代史学者真的太了不起了
雨寒说文学
2024-06-20 15:15:22
我会被文字打动
今天,我极力向大家推荐一本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老师主编的力作——《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这本书汇聚了8位史学界翘楚的11篇研究论文,为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北朝女性发声。
.
同为北大教授,与某男教授在电影《坠落的审判》首映礼上的风波形成鲜明对比,为历史女性正名与某些浮华场面的差距,就不是我的笔墨所能形容的了。
.
这本书通过探究陆续出土的北朝墓志,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现象:墓志中对女性的记载远大于正史。这无疑暗示着女性被历史编纂者们系统性地忽略与遗忘。更令人心情不佳的是,这些女性中不乏身居高位、甚至在某些重要政.治事务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但她们的故事却鲜少在正史中留下痕迹。
.
记录的史官(官方指定的)主动忽略了她们,女性隐身在历史舞台的后面,并不是她们主动的选择。她们是被制度性地排除在历史编纂之外的。由此作者们提出:读历史著作,必须对传统历史学和历史编纂学保持警惕,时刻反思研究中所依据的史料与方法。
.
保持警惕,时刻反思,不失为一种锻炼思辨能力的读书方法。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市面上许多叫《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作品,苏轼的,汪曾祺的,季羡林的,大家一窝蜂的追捧。可是仔细想一下,苏轼因为经历坎坷又达观至极而被后人冠名,汪曾祺和季羡林则是在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后的晚年,吟出“人间有味是清欢”。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人生经历和人间经验缺缺,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尚未展开,当下是不是更应该去经历,去体验,去折腾,待岁月沉淀、阅尽人间繁华后再去品味那份淡泊与宁静呢?而不是二三十岁便捧着别人的身后或晚年著作效仿“云淡风轻”。
.
值得一提的是,这8位史学教授在论文中展现了各自独特的学术风格和思考深度。他们观点各异,论述方式多样,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丰富而多元。有些论文前后风格转变明显,为我们这些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挖掘价值,比如我,便是把他们当做同台竞技来阅读和观看的[害羞R]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