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西晋虽然亡于五胡乱华,但根本的祸端还是起于八王之乱。正是因为八王之乱的内战造成了西晋国力的断崖式下跌,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才让以刘渊为首的胡人首领抓住了机会,开启了中华文明史上最黑暗的篇章。在八王之乱中,晋惠帝司马衷成为祸乱国家的八位宗王的人质,被多次劫持迁移,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招牌。在他被劫持的经历中,表现得最为猖狂的便是河间王司马颙手下的大将张方。张方多次劫持司马衷,为司马颙掌控西晋朝廷立下大功,可以说是八王之乱中最活跃的将领,

由于张方的出色表现,司马颙在内乱中一度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距离皇帝位仅仅一步之遥。然而让人很意外的是,在面对东海王司马越联合范阳王司马虓和幽州刺史王浚的讨伐时,司马颙居然临阵剥夺了张方的兵权,并听信谗言把张方处死,将其首级交给对手以祈求对方退兵,实在是让人意外。他的这一操作堪称自毁长城,使其最终在与司马越联军的战争中惨败,被司马越的弟弟南阳王司马模处死。历史爱好者们对司马颙之死唏嘘不已,却也对处死张方的行为感到不解。有的人认为如果他不处死张方,也不至于在混战中败亡。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颙为什么会处死为他立下最大功劳,军事上战斗力最强的大将张方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看看张方为司马颙做出了哪些贡献。张方出生贫贱,但天生勇力惊人。他受到富户郅辅的支持,到长安投奔了司马颙。司马颙对张方很是赏识,将其升迁为振武将军,作为心腹大将。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时,齐王司马冏出兵讨伐。当时司马颙支持司马伦,派张方出兵攻打在始平郡响应司马冏的安西参军夏侯奭。张方速战速决,很快擒杀了夏侯奭。张方到华阴与司马伦汇合,却发现司马冏已经得到了成都王司马颖的支持。

司马颙见对声势很大,于是临阵倒戈,投靠了司马冏和司马颖的联军,于是三王一起击败了司马伦。司马伦死后,司马冏以大司马的地位掌控朝政,各方都非常不满。王府长史李含从洛阳逃出,矫诏称受到密令讨伐司马冏,并向司马颙献计。按照李含的设计,先让长沙王司马乂讨伐司马冏,司马颙等双方打得两败俱伤时再抢渔人之利。于是司马颙派张方领兵出征,联合新野王司马歆和范阳王司马虓进攻洛阳。谁知联军还没抵达洛阳,司马乂已经击败司马冏掌控的朝廷,于是三王联军只要撤军返回各自的封地。

司马颙不甘心失败,派李含带人潜入洛阳刺杀司马乂,结果被梁州刺史皇甫商识破,李含行刺失败被杀。司马颙得知后大怒,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皇甫商,命张方率领七万人做先锋。张方抵达洛阳后一战击败皇甫商,攻入洛阳西明门,到处烧杀抢掠。然后司马乂劫持晋惠帝司马衷率兵迎击,张方的军队不便与皇帝的卫队冲突,只得败退至十三里桥扎营。然后张方率军围困洛阳,多次击败来攻打的司马乂军队。双方僵持不下时,东海王司马越联合朝廷诸将倒戈,搜捕司马乂后交给张方。张方烧死司马乂,第一次洛阳之战结束。

由于支持司马乂的雍州刺史刘沈起兵攻打司马颙,司马颙兵败渭城后退守长安,张方不得不回师救援,放弃了进一步占领楼阳的行动,只能在洛阳劫掠一番后退走。张方撤出后,司马颖占据洛阳,废除皇太子司马覃,自封为皇太弟、丞相,开始把持朝政。由于洛阳不是司马颖的势力范围,司马颖带着军队回到封地邺城,遥控洛阳朝廷的政治。他的行为让东海王司马越很不满,于是联合右卫将军陈昣和司马乂旧将上官巳,打着晋惠帝司马衷的大旗讨伐司马颖。司马颙得到消息后,派张方率两万精兵出兵洛阳救援是司马颖。

张方抵达洛阳时司马越的军队已经被司马颖的部将石超击败,张方于是打算退守洛阳。当时上官巳和苗愿等人率军阻止张方被击败,两人失败了投靠了张方,使其率军进入洛阳,废除了刚刚恢复地位不久的太子司马覃。与此同时邺城的司马颖被东嬴公司马腾击败,只能带着晋惠帝司马衷讨回洛阳。张方率领军队在邙山迎接司马颖和司马衷,乘机控制的两人,拥兵把持朝政。由于洛阳不是张方的势力范围,他打算劫持司马颖和司马衷前往长安,同时效仿董卓火烧洛阳。由于卢志的劝阻,张方没能火烧洛阳,洗劫洛阳后退回长安。

张方带着司马颖和司马衷回到长安后,司马颙实质上便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有了控制朝廷和登基称帝的本钱。为了阻止司马颙篡位,东海王司马越联合范阳王司马虓、幽州刺史王浚起兵,同时豫州刺史刘乔则加入到司马颙的阵营。司马颙下令刘乔率军迎击司马越的联军,并派张方率军十万支援刘乔。可张方刚离开长安,刘乔就被司马越击败,他只好退守霸上。司马颙见司马越兵力强大打算与对方和解,接受了参军毕垣的建议,冤枉张方要谋反,借机处死张方,将他的首级送到司马越大营中求和。

司马颙的求和并没有起到效果,司马越得到司马衷后召集各地义军围攻司马颙。于是各路大军进入关中,司马颙的军队不断战败,最终只能困守长安。回到洛阳的司马越以司马衷的名义征召司马颙,司马颙被迫从长安去洛阳,在路上被南阳王司马模的部将梁臣处死,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总结司马颙参与八王之乱的过程,可以发现他的兴衰成败与大将张方密不可分。当他重用张方的时候,他麾下的军队极其强大,几乎没有被击败的案例。不论是对阵赵王司马伦、还是齐王司马冏,或者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军队,张方都鲜有败绩。可以说司马颙的战略优势,是张方一手打出来的。

可是当张方劫持晋惠帝司马衷和皇太弟司马颖回到洛阳后,司马颙对张方的倚重大不如前。在面对司马越的联军时,他一反常态的用豫州刺史刘乔领兵,只是把张方作为备用,为自己的败亡埋下了隐患。最奇葩的是,张方当时明明有十万精兵在霸上,长安还算安全。他居然想着和对方和解,听信谗言杀张方求和,这完全是自毁长城和自取灭亡。司马颙的这种操作是让人疑惑的,也是非常糊涂荒谬的。张方为他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他不但没有善加利用,还自毁长城,这种操作让人感到疑惑不解。

史书上对他的这种操作的解释是,司马颙见司马越势力太大,不但联合了幽州刺史王浚和范阳王司马虓,还有周边义军的支持,所以才选择了求和的打算。而张方当初在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先后废除了皇后羊氏和皇太子司马覃,成为天下公敌,所以司马颙杀张方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再看史书的篇章可以发现,这种说法是似是而非的。实际上当时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就各方面战绩来看张方还高过对方一筹。就连江南势力最强的荆州刺史刘弘也写信全双方罢战,可见当时胜负并非那么简单。

既然没有绝对的劣势,司马颙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为什么他会主动自毁长城呢?司马颙的中想法的变化,成为他失败的主因。从史书记载来看,他的第一个错误是用刘乔而不用张方,第二个错误是刘乔败逃后不接受张方的建议,第三个错误是听信谗言杀张方求和。这些错误中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再信任张方,尤其是最关键的时候拒绝了张方的建议。在司马越大军攻占洛阳后,张方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建议。他打算率领十万大军护送晋惠帝司马衷返回楼阳,顺便让成都王司马颖回邺城。

张方的建议是很合理的,只要张方带走了司马衷和司马颖,司马越的大军就没有理由再攻打关中,这样长安方面就能得到喘息之际。张方带司马衷返回洛阳,打着拥护的名义,以司马衷的皇帝地位,和司马颖的皇太弟身份,司马越如果直接攻击,就犯了天下知大不韪。当时支持司马越的地方军其实是观望的,只要司马衷回到洛阳,他们就没有理由再向关中出兵。以张方的军事能力和十万精兵,司马越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只能通过和谈来解决。但司马颙没有采纳张方的建议,反而用刘乔抵御司马越,结果却是一触即溃。

可以说不用张方之谋是司马颙失败的开始,处死张方求和与自杀无异。而司马颙产生这种决策的思维起点,才是起败亡的根源。很多人认为是几个小人的谗言,其实是高看了小人的能力。司马颙参与争霸多年,一度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么可能那么无知?从各方面综合来看,司马颙之所以处死张方,其根源还是在张方提出的那个建议上。张方的建议虽然合理,但是司马颙很可能担心这个建议的另外一个结果,所以对张方才生了猜忌。张方带走司马衷和司马颖可以牵着司马越的鼻子走,但也能威胁到长安的司马颙。

如果让张方带走了司马衷和司马颖,司马颙怕他借机和司马越联合,在洛阳控制朝廷,让他失去现有的优势。张方是关中名将,对于关中军队的影响力极大,所以他转向任何一个阵营,都是对司马颙的威胁。司马颙因此而猜忌张方,拒绝他合理的建议,于是才启用刘乔对抗司马越,希望减少内部叛乱的风险。事实上他这种猜忌完全是无端的,也是因为在当时特殊政治条件下,司马衷经过多次劫持后的反应。正是因为对张方的猜忌,司马颙失去了判断力,在对张方的决策上出现错误,最终让自己也因此而败亡。

从这个事件也可以看出,在八王之乱中拥有最大实力的司马颙,一招失策便陷入了满盘皆输的局面。他放着张方这样的大将不用,而用临时投靠的刘乔,简直是昏愦之极。张方对司马颙的崛起立下了各种大功,最后却因为功高震主而遭到猜忌,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被出卖给敌对方,真是让人唏嘘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政治斗争中,这种卸磨杀驴的事件是如此的常见,即便是功勋大将也无法避免这种遭遇。这种历史教训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经常出现,后世当权者却始终无法吸取教训,让人感到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