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痒感袭来,你下意识地抓挠了几下,没过多久,皮肤上竟然冒出了大片大片的红色风团,形状不规则,奇痒无比。这就是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来无影去无踪,让人苦不堪言。据统计,全球约有2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荨麻疹发作,它已成为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什么是荨麻疹?皮肤上的“内战”揭秘荨麻疹本质上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误判敌情”,对某些物质过度反应,导致皮肤中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液体渗出,形成我们看到的红色风团和感觉到的瘙痒。
这种皮肤“内战”通常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伴有明显瘙痒,特点是“来去匆匆”,单个风团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能不断出现。严重时,这些皮疹可以融合成大片,甚至波及全身。
1. 食物因素:鱼虾蟹、蛋类、牛奶等高蛋白食物是最常见的诱因,此外巧克力、咖啡、坚果、食品添加剂等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2. 药物因素: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阿司匹林、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都可能成为荨麻疹的诱因。
3. 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鼻窦炎)、病毒感染(如肝炎、柯萨奇病毒)、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
4. 物理因素:机械刺激、冷、热、日光、水等物理性刺激都可能诱发荨麻疹,这类称为物理性荨麻疹。
5. 环境因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等吸入物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6.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等可通过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
值得注意的是,约有三分之二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这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荨麻疹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 急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内,通常起病急,风团泛发,瘙痒剧烈,但消退也快。多数由食物、药物或感染引起。
2. 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风团反复发作,时多时少,病程迁延。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约有45%在1年后症状消失,20%可持续5年以上,极少数患者病程可达20年以上。
荨麻疹治疗:别再"乱用药"!很多人一痒就乱吃药,结果越治越糟。荨麻疹治疗的关键在于"对症下药":
1. 找出并避开诱因:记录饮食和接触史,找出过敏源,避免再次接触。
2. 规律用药:抗组胺药是荨麻疹治疗的"主力军",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记住,这些不是激素药!要足剂量、小剂量维持,不要吃吃停停。
3. 避免抓挠:抓挠会加重炎症,形成恶性循环。痒了可以冷敷(但寒冷性荨麻疹除外)。
4. 保持皮肤清洁湿润: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过热的水洗澡,使用保湿霜。
5. 调整心态:压力大时,荨麻疹可能加重,学会放松,保持好心情。
误区1:荨麻疹是"上火",要喝凉茶。——荨麻疹是过敏反应,不是上火,喝凉茶没用,还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2:荨麻疹"一吃药就好",吃几天停几天。——荨麻疹需要规范治疗,急性荨麻疹至少2周,慢性荨麻疹需要3-6个月,随意停药会导致反复。
误区3:荨麻疹不用治,会自己好。——急性荨麻疹确实可能自愈,但慢性荨麻疹不治疗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误区4:荨麻疹是"不干净",是个人卫生问题。——荨麻疹是过敏反应,与个人卫生无关,不要因此自卑或焦虑。
饮食调理:吃对食物,减轻"痒"荨麻疹患者在饮食上要"避害"也要"趋利":
✅ 推荐吃:
1. 橙子:富含维生素C,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组胺释放
2. 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增强皮肤抵抗力
3. 小米粥、软面条:清淡易消化,适合发病期间食用
❌ 忌口:
1. 辛辣刺激:辣椒、花椒,会加重炎症
2. 海鲜类:螃蟹、虾等高蛋白食物,易诱发过敏
3. 发物:羊肉、韭菜,可能加重症状
4. 加工食品:火腿肠、薯片,含添加剂,易致敏
1. 避免明确过敏原:记录饮食和接触史,明确过敏源后彻底避开。
2. 保暖防寒:寒冷性荨麻疹患者,注意保暖,避免突然的冷热刺激。
3. 适度运动: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
4. 减轻压力:学会放松,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5.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打扫房间,减少尘螨、花粉等过敏原。
荨麻疹虽然让人"痒"得抓狂,但它并不是什么大病,通过科学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记住,荨麻疹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不干净",它只是你身体对某些物质的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