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烟酒店老板常念叨 “都是老街坊,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不少时候,这份 “熟” 只停在 “见面打个招呼”—— 老街坊买酒时可能先想到你,但一旦有更方便、更贴心的选择,还是会转身走。社区黏性真不是 “靠熟” 就能稳住的,关键是把 “脸熟” 变成 “走心”:记住他们的需求、接住急事儿、陪他们聊聊天,让老街坊觉得 “你家店不只是卖酒的,更是咱街坊里的一份子”。不用复杂操作,几个小细节就能把 “用心” 落到实处,让老街坊变成常来的回头客。
一、比老街坊早一步想到需求,比打折管用社区里的熟客,最吃 “被放在心上” 这一套 —— 比如张叔每到过节都要囤两瓶常喝的酒,你提前几天跟他说 “张叔,你过节爱喝的那款酒我给你留好了,不用等缺货”;李婶家儿子要结婚,你主动问 “要不要给喜酒做个定制包装,看着更喜庆”;甚至记得王姨家孙子爱喝果酒,新到果酒时提一嘴 “王姨,上次你说孙子爱喝甜的,这款果酒他肯定喜欢”。
这些不是靠脑子硬记,找个小本子或者手机备忘录,简单记上 “张叔 — 过节囤酒”“李婶 — 儿子结婚需喜酒包装”,到时候提前提醒一句。比临时打折送赠品,这种 “比你还懂你” 的用心,更能让老街坊记着你。
县城里的老街坊,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不爱跑远路,也不怎么会用手机下单。这时候 “上门服务” 就是拉近距离的好办法 —— 比如刘大爷腿脚不方便,打电话说想买酒,你让骑手顺便送过去,到了门口多问一句 “大爷,家里酒够不够喝,不够下次我再给您带”;王奶奶不会线上买东西,你帮她在手机上下单,告诉她 “下次想要啥,直接给我打电话就行,不用自己弄”。
甚至可以多帮点小忙:送酒时看到街坊家门口有垃圾,顺手带下楼;知道街坊要招待客人,多送两包下酒花生。这些小事花不了多少功夫,却能让老街坊觉得 “不用出门,找你就啥都能解决”,自然离不开你。
三、建街坊群别只发广告,多聊点实在的很多老板建了老街坊群,结果群里全是 “新品到货”“打折促销”,慢慢就没人说话了。好的街坊群,得是 “聊天的小圈子”,不是 “卖货的广告栏”。
日常可以在群里分享点有用的:比如 “天热了,酒别放阳台晒,容易坏”“家里有老酒的,怎么存能更香醇”;发起点互动话题:“周末大家都怎么喝酒?配点啥菜?”“谁家最近办了喜酒,用的啥酒,给大伙参考参考”;偶尔搞点小福利:“我留了几瓶限量的酒,老街坊想要的在群里说一声,先到先得”。
群里热热闹闹聊家常,街坊们没事就愿意点开看看,有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你这个 “群主老板”。
现在老街坊也爱刷短视频,别对着镜头硬说 “我家酒多好”,不如拍点街坊身边的日常 —— 比如拍送酒路过社区的老槐树,说 “咱社区这棵老槐树又开花了,送酒时看着真舒心”;拍街坊来买酒,笑着说 “王哥今天来买酒,说要跟老伙计们在社区广场下棋时喝”。
不用复杂剪辑,手机随手拍就行,说话用本地话也没关系,越真实越亲切。发布时加个社区的话题,比如 “XX 县幸福社区日常”,让更多街坊能刷到。这样的视频不是广告,却能让街坊觉得 “这拍的就是咱身边的事,这老板跟咱亲”,刷到了就愿意点个赞,记着你的好。
社区黏性不是 “做一次好事” 就能成的,得长期记着街坊。比如老街坊买了酒,过几天问问 “喝着怎么样?合口味不?”;逢年过节发个祝福信息,别带广告,就说 “张叔,中秋快乐,注意身体”;甚至记着街坊的生日,到时候送个小礼物,比如一张手写的贺卡,或者一小瓶试饮酒。
不用花多少钱,也不用费多大劲,关键是 “常惦记”。时间长了,老街坊会觉得 “你把他们当家人,他们自然不会去别家买酒”。
县城烟酒店的社区黏性,从来不是靠 “脸熟”,而是靠 “走心”。记住街坊的需求、送服务上门、群里多聊家常、拍点身边的事、长期惦记着他们,这些小事拼起来,就是老街坊离不开你的理由。要是刚开始没头绪,从记第一个街坊的需求开始,慢慢做,慢慢积累,总会让老街坊变成常来常往的回头客,让社区资源变成店里的 “活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