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錫东林书院
游梁公隼
2024-08-23 13:25:50
《访东林书院》 2024 梁公隼
东林书院的大名,以前读中史读过,明代大儒顾宪成和高攀龙主持,召集了江南文士来聚,形成一股清流革新之气,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因东林学风不与阉党合作,反对贪污,锐意革新,得到普遍朝臣及百姓支持,结果被太监魏忠贤重重打击,毁(北宋以来至明的)的东林书院及天下讲堂。尤其东林书院,要毁灭到不留一木一砖一石,是奸党对正直人士之巨大侮辱。晚明更有锦衣衞在全国逮捕东林士人,其中大臣更被熨皮、碎骨、割肉、刺盲、浸水,诸般凌虐,仍不屈服。后来明思宗 崇祯皇帝为其全部平反。
注:很多中史书,只教东林党争,但无教详细内容,负面贬为书生论政、讽刺朝廷,而不告诉东林书院是北宋大儒 杨时(程门立雪那位)所创,理学正宗,由晚明宦官乱政时被贬退之顾高两位儒士重建,提倡尊圣学风,清廉爱国,力抗黑暗,是铁骨铮铮之读书人,他们受到阉党清洗仍至死不屈。清朝民国,也稀缺这种士风。现在东林书院仍是国家重要爱国教育基地。
明代大儒顾宪成复兴北宋的东林书院,他殁后,由高攀龙(忠宪先生)继续其志,高氏晚年退居在小楼讲学二十多年,被我旅途中巧遇登临故址,再追寻至东林书院。书院实学慕古革新之风,直接影响到 顾炎武、黄宗羲的思想,也是明代读书人敢于直言谏争、不屈不挠、抵抗奸恶势力的精神代表。现代读书人,就是欠了一种刚健向道、百折不挠的精神。钱穆先去说:「治史者,当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就是一种心神的信仰传递。
赋诗一首:
《访东林书院》 梁公隼
推墙移石复夷林,难把奸邪易此心。
铁骨犹能撑国柱;史歌长代断弦琴。
昂扬正气冲宵阙;君子精魂誉杏林。
抱道艰贞路森远,斯文何处复何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