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对儿子的管教方式与众不同,不管不问导致钱永刚两次辍学,数学只考30分,高中没毕业就要去当兵。然而,钱永刚却说:“我父亲是一个合格,又不合格的父亲。”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的伟大,他在科研上的成就也说明了他的智商有多高,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却在教育儿子上有些“特立独行”。 钱永刚在聊到父亲钱学森的时候谈到了很多,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对父亲的思念。在钱永刚的记忆中,父亲对于他的管教是很随意的,当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时,父亲钱学森也不会骂他,更不会对他有严格的要求! 这就导致钱永刚在读书的时候很随意,甚至还因为没兴趣读书也两次辍学!这曾给了钱永刚一个错觉,那就是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至少在教育孩子上是这样的。 其实钱学森不是不想管教孩子,而是他的精力都用在科研上了,为了我国的原子弹事业,他甚至一度都很少回家。 在初中的一次数学竞赛中,钱永刚只得了30分,当钱永刚以为要受到父亲的批评时,钱学森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以后如果你在生活当中遇到了困难,这些困难肯定都是你没学过的东西!” 一句简单的话,却说得很透彻,这是在告诉钱永刚,你学得越多,那么以后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少。 时至今日,钱永刚回想父亲对他的教育,感受最大的就是一个字“舍”,他仿佛舍弃了自己的儿子! 纵观钱学森的一生,他最大的付出又何尝不是“舍”呢?他在美国拥有更好的生活和发展前景,可最终他舍弃了那里美好的一切,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舍并不是彻底的放弃,而是为了获得最适合自己的路,一味地强求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很明显,钱学森如果不回国,他或许会在美国的科研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但他就不会有在中国这样的成就,更不会被万人敬仰。 正是因为看得很透,所以钱学森在明知自己没有足够时间教育儿子的情况下,选择了“舍”。这种“舍”不是彻底的放弃,而是让儿子走自己的人生路,他要做的只是关键时刻的点醒。 钱永刚后来的发展也的确是这样的,尽管过程很艰难,但在经过两次的努力后,他如愿地考上了大学。 钱永刚在回忆父亲的时候,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哪怕在退休以后,父亲依旧还在努力地学习。从71岁到85岁期间,钱学森始终坚持不懈地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不断地提出新的观念,企图打破自己知识的壁垒。 看得出来钱学森对于自己的知识库并不是很满意,这一点通过他晚年对自己的孙子钱磊说过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来! 钱学森表示,无论是搞火箭还是导弹,又或者是后来的人造卫星,这些都是在成熟的理论和知识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如果说伟大,那么21世纪的科学将更加的伟大。 的确,科技在发展,而且还会一直发展,会有越来越多新的科技和更加复杂的科技在新的世纪被研究出来。钱学森并不满足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他渴望能学到更多的他没能掌握的科学知识,只不过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了。 钱永刚则是希望把父亲的精神发扬下去,他20多年来不断地在图书馆事业当中投入精力,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走进图书馆,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 很显然,从钱学森和钱永刚的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人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仅局限于课本,需要有更广泛的涉猎。
钱学森对儿子的管教方式与众不同,不管不问导致钱永刚两次辍学,数学只考30分,高中
洋洋爱说史
2024-09-01 17:48:33
0
阅读: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