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又一巨头倒下!疯狂关店11万家,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逛商场了?

去年9月,经营了28年的武汉地标建筑——武商亚贸广场,因近年来客流量稀少导致亏损严重,决定不再续租并注销相关企业。而这不

去年9月,经营了28年的武汉地标建筑——武商亚贸广场,因近年来客流量稀少导致亏损严重,决定不再续租并注销相关企业。

而这不是个例,仅去年全国就有21家大型商场关门大吉,其中不少是开在上海、广州等这样的一线城市。

即使勉强支撑营业中的购物商场也是门可罗雀,营收跟着缩水。

2015年,全国购物商场的日均客流量为4.7万人,到了2023年,该指标则降到2万人。

曾经热闹非凡的购物商场,如今人们为什么都不愿意逛了?

就在今年上半年,全国闭店的门店数量就已经多达1.71万家,这其中从商超到百货,从餐饮到影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而那些勉强撑着的商场也好不到哪儿去,2015年时全国商场日均客流还有4.7万人,到了2023年就只剩下2万人了,大厅里空旷得能听见回声。

可谁能想到,现在“门可罗雀”的商场也曾有过"挤破门槛"的黄金时代。

1990年在北京国贸商城开业前,人们买东西得去杂货铺、裁缝店、肉铺,一家一家地逛,费时费力。

而国贸商城开业之后,这些东西全都能在这一个地方买到,而且上面明码标价不用讨价还价,逛累了还有座椅歇脚,简直是购物者的“天堂”。

那时候,能去百货公司逛一整天,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件特别时髦、特别有面子的事。

由于是北京第一家的高端购物中心,开业便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前来,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甚至还一度导致商场进行限流。

巨大的人气,给他带来了超高的营业额,在2003年,那个平均月薪2000块的时候,他的年营收直接突破了15亿。

而紧随其后,比较平民化的连锁商超万达,在2012年,更是一口气开了18家店,集团收入直接突破1416亿。

而这也引来了资本关注的目光,纷纷开始圈地建商场,商超也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遍地开花。

可热潮退得比谁都快。

今年3月,长沙的阿波罗商业广场,这个曾经占地2.8万平方米,日均10万的客流,巅峰拥有1300名员工的27年老店宣布闭店。而成都优客奥莱科华店更惨,开业才一年就挂出了"停止营业"的牌子。

这些商场的关闭也只是中国商超倒闭的一个缩影。而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实体店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在上海五角场,商铺首层租金从2015年的8元/平方米/天,涨到2024年的22元。一间13平米的店,光是押二付三的租金加入场费就得60多万。

与此同时,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像是一线城市营业员月薪动辄6000到8000,再加上社保和培训,一年人力成本就得超10万。

本来卖货利润就薄,一些店为了覆盖这样高昂的成本不得不提高价格维持生存,而那些入不敷出的商家只能选择赔本闭店。

另一方面是商场太多导致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以武汉武昌商圈为例,周边三公里内就有八家大商场,总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但是其中65%的品牌门店是相同的。

从优衣库到星巴克,从海底捞到各类书店,逛哪家感觉都差不多,消费者自然失去了新鲜感。

除此之外,实体店还要面对来自电商的竞争。

今年夏天,外卖平台上演“疯狂星期六”,美团单日订单量达到1.2亿单,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完成8000万单,行业单日订单量首次突破2亿单。

当你看到配送员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不仅送着餐食,也送着原本我们可能会去实体店购买的日用品、化妆品、电子产品甚至服装。

“想到即买、下单即得”已成为消费新常态。

消费者每周逛实体店的平均时间,也从2019年的3.7小时骤降至2024年的1.9小时,几乎腰斩。

不过话说回来,商场也不是坐以待毙,总有人能找到破局的法子。

南京德基广场通过引入BURBERRY全球首店、卡地亚亚洲首店等稀缺品牌,将厕所打造为打卡点,举办艺术展览、构建二次元街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购物中心到体验式生活空间的转型。

它似乎在证明,当商场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独特的文化、艺术和社交体验时,人们仍然愿意为此走进来。

再一个就是胖东来,他们选用的是用极致的服务来打动人心。

胖东来在许昌天使城,通过提供60多项贴心服务,包括免费验光、衣物烫平,甚至轮椅顾客全程陪购送站。

这种服务理念带来了超高客户忠诚度,该店日均客流量超5万人次,客单价达320元,成了许昌名副其实的"流量密码"。

其实仔细想想,商场的兴衰从来都绕不开一个理:零售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

所以现在的商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做出改变。

让人们进来之后可以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温暖的服务,下次还想再来,才是留住顾客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