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痛风,不少人会想起古代文人雅士常因饮酒过量、饮食奢靡而受其困扰的记载。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因痛风发作,影响了书写的流畅度,可见这种病症并非现代独有。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不再是 “富贵病” 的专属,越来越多人在出现关节不适时,常误以为是过度劳累导致的普通疲劳,从而忽视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实际上,痛风发作前夕,关节通常会释放出一些异常信号。倘若我们能予以细致观察,便能够尽早察觉,进而及时采取应对之策。

很多人对痛风的认知存在偏差,觉得只有关节剧烈疼痛才是痛风发作,实则不然。痛风在中医里被称为 “历节风”,其发病与体内 “湿浊瘀阻” 密切相关,而现代医学则认为,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这种病症初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与普通关节劳损、关节炎等混淆。比如有些人在长时间走路或运动后,会出现关节酸胀、轻微疼痛,休息后有所缓解,就觉得只是正常的疲劳反应,殊不知这可能是尿酸盐开始在关节处沉积的早期表现。尤其中年男性、肥胖群体及有痛风家族史者,需倍加警惕。那种“看似疲劳,实则痛风”的状况极易被忽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当关节出现以下 3 个异常信号时,就需要多留个心眼,别简单归为疲劳了。第一个信号是关节夜间突然疼痛。许多痛风患者初发时,于夜间睡梦中为剧痛惊醒。那疼痛似关节遭刀割、被火炙,常聚焦于大脚趾关节,亦可能现身于脚踝、膝盖等部位,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夜间人体新陈代谢速率减缓,尿酸盐更易于关节处沉积。如此一来,便极易诱发炎症反应,给身体带来不适。如果只是偶尔出现一次,且休息后很快好转,可能无需过度担心,但如果频繁发作,就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第二个信号是关节肿胀、发红。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处,会刺激关节周围的组织,导致关节出现肿胀、发红的症状,触摸时还可能感觉到关节温度升高。这种情况与普通关节疲劳后的酸胀不同,普通疲劳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和发红。比如有些人在吃了一顿海鲜、喝了几瓶啤酒后,第二天发现脚踝又肿又红,走路时疼痛难忍,这很可能是痛风发作的信号。此时若误以为是不小心扭伤,自行涂抹活血化瘀的药膏,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加重炎症。

第三个信号是关节活动受限且反复不适。如果关节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出现活动不灵活的情况,比如膝盖弯曲时感觉僵硬、疼痛,或者手指关节屈伸困难,并且这种不适反复出现,就需要警惕痛风的可能。若尿酸盐结晶于关节处长期沉积,便会逐渐侵蚀关节软骨与骨质。随着时光流转,关节正常功能会受到明显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关节问题。与普通疲劳导致的关节不适相比,痛风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通常持续时间更长,且会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预防痛风,减少关节异常信号出现的几率。在饮食方面,需严格把控高嘌呤食物的摄取量,像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都要留意。与此同时,应减少酒精的饮用,特别是啤酒与白酒,如此方能有益健康。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樱桃,有研究表明樱桃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降低尿酸水平有一定帮助。

从生活习惯来看,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不利于尿酸的排出。同时,要适当进行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尿酸排出体外,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反而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此外,需留意多饮水,每日维持 1500 - 2000 毫升的饮水量。充足水分能促使尿量增加,助力尿酸经由尿液排出体外,维护身体的正常代谢。
总之,关节出现异常不适时,不要简单地归结为疲劳,要多留意是否有痛风的信号。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提到的关节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干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关节健康,远离痛风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