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化身"募捐奇才"!15年间10次飞越太平洋,在美国奔走呼号,他的热情感染了无数慷慨解囊者,一次募捐竟筹得150万美元巨款!这笔堪比天文数字的资金,为燕京大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新闻网 2008年12月11日关于“日渐多元、清晰 司徒雷登的离去与归来两番面容”的报道) 在杭州西湖畔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老人正静静地凝望着湖面,回忆着自己精彩纷呈的一生。 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回顾一个用生命诠释了跨文化理解和教育奉献的传奇人物。 如果燕京大学的校园能够开口说话,它会如何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也许,它会这样娓娓道来: "我曾经只是北京城西郊一片荒芜的园地,直到有一天,一个蓝眼睛的外国人站在这里,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那是1920年的春天,司徒雷登带着他的梦想来到了这里,他说:'这里将成为培养中国未来栋梁的摇篮。' 当时的我不以为然,却不知这句话竟成了预言,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这个执着的美国人如何将一片荒地变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学府。 司徒雷登的眼光独到,他请来了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将中西方建筑艺术巧妙融合,很快,一座座兼具东方韵味和西方气派的建筑拔地而起。 我听到他常常对来访者说:'我们要建造的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然而,建设学校只是开始。 我看到司徒雷登不知疲倦地往返于中美之间,为学校筹集资金,最令我惊叹的是司徒雷登对人才的重视。 他不惜重金聘请学界名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中外教授同工同酬,但正是这份远见,吸引了无数学界泰斗加入燕京大学。 很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司徒雷登总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和工读机会,然而,世事难料。 他被日本人带走,那段日子里,校园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直到战争结束,当司徒雷登再次踏入校园时,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命运似乎总是在考验这个倔强的美国人,49年,他又离开了,回了美国,每当春风吹过,我仿佛还能听到他的声音在校园里回荡:'为中国培养人才,这是我毕生的使命。' 如今,我虽然不再是燕京大学,但司徒雷登的精神依然在这里传承,而我,则永远珍藏着那段与一个伟大教育家共同谱写的岁月。" 是的,这就是司徒雷登的故事,一个将生命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的美国人,他的人生,如同一首跨越国界的赞歌,唱颂着教育的力量,文化的交融,以及人性的光辉。 2008年,他的骨灰葬在西子湖畔,这个曾经的杭州男孩,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湖畔的柳枝轻拂,仿佛在诉说一个世纪前那个对中国怀有深情的美国少年的故事。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无国界,爱无疆界,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司徒雷登的精神更显珍贵。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什么是超越国籍的人文关怀,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北京大学的校园,欣赏那些保存完好的燕京大学建筑时,不妨驻足片刻,聆听这些古老建筑诉说的故事。 司徒雷登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美文化交流的道路,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司徒雷登的精神更显可贵,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1922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化身"募捐奇才"!15年间10次飞越太平洋,
易信娱乐
2024-09-28 13:38: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