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的冬天,一位名叫赵尔丰的老将军,六十有四了,愣是被推上了前线,成了边务

易信娱乐 2024-09-28 16:38:17

1909年的冬天,一位名叫赵尔丰的老将军,六十有四了,愣是被推上了前线,成了边务大臣,还得兼任驻藏大臣,老将军心里嘀咕:这哪是什么边务大臣,分明是苦差事啊!谁知道两年后风云突变,1911年,军政部长尹昌衡突然下令逮捕他,赵尔丰被推上公审台时,他的咒骂声依然不绝于耳,“骂不绝口”。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西藏网 2024年4月8日关于“川藏公路修建始末”的报道)   在中国西南部,一条宏伟的交通动脉如同一条巨龙般蜿蜒盘旋,穿越崇山峻岭,跨越汹涌江河,将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紧密相连。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一部浓缩的近代中国发展史。   那时候,二十世纪初的西藏,风起云涌,清政府一看,这哪行,得派人去收拾收拾。   于是,赵老将军就上任了,那责任,重得跟山似的,老将军心里头明镜似的,知道这一去,山高水远,路难走,天还冷。   但他没二话,带着两万清军兄弟,就这么踏上了那片被雪盖得严严实实的高原,那时候交通多不方便,全靠两条腿,还有马背上的颠簸。   大雪纷飞,寒气逼人,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可他们眼神里那股子倔强劲儿,比雪还亮堂。   路难,心更坚,赵老将军和将士们,硬是用一腔热血和铁打的意志,一步步踩出了通往和平的路。   终于,叛乱被平息了,江卡那些地方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拉萨城也迎来了久违的安宁。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对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守,那1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为他们的努力,更加坚实地连在了中华大地上。   赵尔丰没想到,他雄心勃勃的计划会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结束,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切都变了。   他站在刑场上,心中百感交集,"我的使命还没完成啊!"他在心里呐喊着,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慷慨激昂的陈词。   赵尔丰走了,但他的梦想没有死,只是这条通往西藏的路,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曲折,尹昌衡信心满满地开工了,可惜技术跟不上。   工人们一边修路一边抱怨:"这哪是军路啊,简直是'均怒'!"路是修出来了,可质量嘛...大家都心知肚明。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条路就像个烫手山芋,谁都想修,可谁都修不好,刘成勋好不容易重启工程,没想到自己先被打败了。   政客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怜的公路就这么被晾在一旁,直到抗战爆发,蒋才如梦初醒。   "快修!快修!"他一声令下,可就是这么个"快",也整整拖了五年,1942年,公路总算是通了,虽然算不上多好,但总算是圆了赵尔丰的一个梦吧。   修路的艰辛可以从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窥见:据报道,仅在一段时期内,就有约3000名工人不幸身亡,6000多人受伤。   每天,都有人用竹竿或木杠抬着同伴的遗体回乡,这幅场景令人心痛不已!   咱们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那可真是百废待兴,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可不含糊,一上来就盯上了修建进藏的路。   你说这路有多重要?那可是连接西藏和内地的生命线啊!   1950年,就在康藏公路开工的那会儿,11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工地,其实就是解放军、工程师还有当地老百姓。   别看人多,可工具差劲得很,就那么几个锄头铁锹的,跟蚂蚁啃骨头似的,一点一点地往前挖。   那些小伙子们,为了在悬崖上开路,得用绳子把自己绑起来,有人回忆说,他们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背着公路走,直到修到西藏,自个儿都没坐过一次汽车。   听着是不是挺心酸的?可他们就这么干了整整四年,川藏公路才终于通了!   可别小看这2000公里,为了纪念这个大事儿,邮局还特意出了套邮票,这条路的意义可大了去了。   它不光拉近了拉萨跟成都、北京的距离,还成了咱们守卫西部的一道防线,毛主席还特意题词说这路是团结各民族的桥梁。   时代在进步,这条老路也在不断升级,现在从成都到康定都有高速了,以后还会越修越远,这不就是咱们国家发展的缩影吗?   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总会越来越好的,川藏公路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生动写照。   它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今天,当我们行驶在这条宏伟的公路上,不仅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要铭记那些为之付出生命的无名英雄。   川藏公路不仅连接了地理上的两端,更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连接了各族人民的心灵,它是一条铺就希望的道路,一条通向繁荣的大道,更是一条铭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丰碑。   从清末的艰难远征,到民国时期的屡败屡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奋斗,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0 阅读:0
易信娱乐

易信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