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又去逞威风了,可不要打了自己的脸!”2009年,中国农业专家奔赴“万年荒地”布隆迪,被英媒讽刺,最后到底谁被打脸? 这片土地被称为“万年荒地”,贫瘠而干燥,数代布隆迪农民在这里辛苦耕作,却依然面对饥荒的威胁。 彼时的中国,派出了一支由农业专家组成的小队,目的明确:在这片土地上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对于这一行动,英媒却毫不留情地发出嘲讽:“中国人又来逞威风了,这种行动只不过是在做无用功。” 这些评论带着冷嘲热讽,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无法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存活,何况当地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站在布隆迪广袤的田野上,杨华德微微眯着眼睛,看着这片陌生的土地。他并不感到陌生,虽然远离家乡,但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能改变这里。” 布隆迪,这个位于非洲中部的小国,农业是其主要产业,因缺乏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种子,粮食生产一直面临巨大挑战。 杨华德和他的团队肩负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引入布隆迪,提高这里的粮食产量。当地农民对这些陌生的外来者心怀疑虑,“这些外来的技术,真的能在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奏效吗?” “不要急着否定我们,”杨华德在与当地农业官员的首次会议上说,“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足够的耐心。请相信我们。”他语气坚定,眼神中闪烁着自信。 中国农业专家组的工作并不顺利。布隆迪的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稀缺,土地贫瘠,种子种下去后是否能发芽都是一个未知数。杨华德和团队在布班扎省找到了第一块试验田,他们决定用这块田地作为试点,种植中国带来的杂交水稻。 杨华德每天早出晚归,与农民们一起在烈日下工作,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他们的生活简单且艰苦:小组成员常常需要自己动手修复简陋的设备,喝的是浑浊的井水,吃的是当地粗糙的食物。 最让他们焦虑的,是第一批水稻是否能成功发芽。如果失败,不仅是自己多年的研究付诸东流,甚至中国的农业援助计划都会被视为笑柄。 “我们不能失败。”杨华德对队员们说,每个人都看到了他眼中的坚毅。 几个月过去了,水稻终于发芽了!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布隆迪特有的稻瘟病,这种疾病几乎在每个雨季肆虐。杨华德和团队不得不加倍工作,连续多个日夜在田间巡逻,寻找病害的苗头,防止病菌扩散。经过多轮调整和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抗病性更强的水稻品种。 2010年年底,第一批杂交水稻开始收割,结果令人瞩目——每公顷的产量竟然高达7吨,是当地传统稻种的3倍。这一成果让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布隆迪政府和农民震惊不已。 “这就像是魔术!”一位名叫夏尔的农民激动地说道。他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深知种田的艰辛和无奈。眼前的丰收景象是他从未见过的,他的脸上挂满了惊喜与感激。 然而,杨华德并未满足于这一阶段的胜利。他知道,要让布隆迪彻底摆脱饥荒,仅靠一次成功的实验远远不够。于是,他和团队继续在布隆迪14个省的不同地区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不断优化种植方法,并组织了多次技术培训,将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 到2018年,杨华德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布隆迪建立了36个示范村,覆盖全省数千户农户。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帮助布隆迪显著提升了粮食产量,还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农民的稻瘟病问题。 随着杂交水稻的成功,布隆迪的水稻产量从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到10吨,创造了非洲水稻种植的新纪录。这一成绩震惊了国际社会,曾经嘲笑中国的那些媒体开始沉默。 2018年,布隆迪政府为杨华德等中国农业专家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对布隆迪农业发展的贡献。“他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布隆迪农业部部长在颁奖仪式上说道。 杨华德回忆起当年的讥讽和质疑,轻轻一笑:“事实胜于雄辩。”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的农业技术不仅在非洲可以生根发芽,还能茁壮成长。 中国与布隆迪的农业合作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它成为了两国友谊的桥梁。杨华德和他的团队不仅带去了技术,还带去了希望和改变未来的信念。 十多年过去了,杨华德和他的团队依然坚守在布隆迪。每当他走在村子里,村民们都会热情地迎接他,就像迎接一位老朋友。他们尊称他为“杂交水稻的使者”。杨华德也将布隆迪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我从来不觉得我们是在逞威风,”杨华德说,“我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得更好。” 2020年,中国与布隆迪的农业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继续深化。杂交水稻不仅帮助布隆迪实现了粮食增产,还为该国脱贫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将在非洲更多的国家推广,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中国农业专家与布隆迪农民共同奋斗的故事,也是中非合作的缩影。通过这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们的努力,世界看到了中国智慧和非洲希望交织在一起的美好未来。
“中国人又去逞威风了,可不要打了自己的脸!”2009年,中国农业专家奔赴“万年荒
蓝贵的过去
2024-09-30 11:29: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