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欧美女性和我国女性想法上的差距,其实不是文化导致的,是宣传引导出来的。核心就是你是向政府要转移支付,还是向异性要转
有人说欧美女性和我国女性想法上的差距,其实不是文化导致的,是宣传引导出来的。核心就是你是向政府要转移支付,还是向异性要转移支付。欧美在生育上比较大的特点是非婚生育的比例很高,像法国已经到了六成。不结婚生孩子成了主流之后,生育孩子补贴主要是政府来做转移支付。结了婚,也是夫妻一起家庭报税,向政府要福利。
结婚了,夫妻就是利益共同体。我们国家之前也是一样的。最典型就是50-70初的那一代人,他们结婚时也是利益共同体。最典型就是房地产。那个时候在城市中主要就是靠福利分房,农村里是靠集体分地。是夫妻结婚之后,以一个整体,向政府要福利。

接着就是房地产的商品化改革,整个宣传的方向就变成了买商品房是男性责任。男性是有义务购买婚房的。政府是出政策帮助女性“分到房”,比如最经典的2011年出的房产加名,就是这样的指导思路。包括后面的彩礼,也是国家按照性别制定政策,给女性群体发空头支票,让她们通过结婚找男性兑现。夫妻不是一个整体了,而是直接的做“性别转移支付”。对一个女孩子来讲,她在我们国家的舆论环境里,遇到比如生育之类的问题,她是真的会想说房子和钱应该男方去准备好。那男方要是没钱呢?她不会想着说她和男方是搭档,要去找政府要钱,而是想着男方的家人应该想办法去准备。搞性别转移支付,男女自然而然是对立的啊。问题出在哪里?是出在“去责任化”。如果组建家庭对于这些男性来讲,是要买房子付彩礼同时还要承担主要的家庭责任并且没有任何的保障的话,他们为什么要负责?这在房地产市场上最典型,以前宣传说是有一种“刚性需求”,讲说买房子结婚是刚需。那么现在房价明显在跌啊,那些刚需哪里去了?嘴上赢不是赢的,一个硬生生捏造出来的刚需说法,大家相信并且掏钱的时候,是可以维持的。没人掏钱的时候怎么办呢?结婚数生育数也是同样的问题。数字摆在那里,当然可以解释成说这些原先设定要出钱的男的能力低,要多努力。但是他不掏钱,你怎么办呢?去责任化的背后,就是这些青年一代,希望把钱留给自己花。这点是中外相同的。所以性别转移支付这事情搞不下去,也并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