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财不外露的亏!”浙江衢州,男子花1万块买下一座老宅。7年后,他装修房子,却在屋顶横梁上发现128块银元,原房主听说后,要求分走64块,男子给他14块,原房主大怒,告上法庭,要求返还剩下114块。男子反诉,要求对方返还14块。村委却说银元应该给村委,最后法院这样判了! 在浙江衢州开化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座破旧的老宅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这座始建于清朝末期的老宅,见证了近百年的风雨变迁,如今却因一场意外发现而引发了轰动全村的纷争。 老宅的原主人汪观金曾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富商。 他经营着一家布庄,生意兴隆,在当地颇有声望。 然而,命运弄人,汪观金晚年膝下无子,只得由村委会赡养。 “汪老爷子生前可是个体面人啊,”村里的老人常常感叹,“可惜晚年凄凉,连个继承人都没有。”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委会依据当时的政策,继承了这座老宅。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私有财产的概念变得模糊,许多老宅都落入了集体所有。 几年后,村里的汪明友看中了这座老宅,向村委会提出购买申请。 “这可是我们汪家的祖产,”汪明友对村委会说,“我想把它买下来,好好保护。” 村委会考虑再三,同意了汪明友的请求。就这样,老宅又回到了汪家人手中。 然而,命运再次发生转折。 来自邻村的农民詹明华,一直梦想拥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 当他得知汪明友想要出售这座老宅时,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一万块,你要是同意,这老宅就是你的了。”汪明友对詹明华说。 当时的人们都觉得这个价格有点高,但詹明华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可是百年老宅啊,值这个价!”詹明华兴奋地说。 搬入老宅后,詹明华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修缮工作。他仔细探索着老宅的每个角落,希望能发现些有趣的东西。 一个雨天过后,詹明华发现屋顶有些漏水。 当他爬上屋顶修理时,意外地在一个隐蔽的夹层中发现了一个布袋。 “天哪!这是……银元?”詹明华惊呼道。 布袋里装着128枚银元,大多是民国时期铸造的,成色极佳。 这些银元不仅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更是见证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 詹明华内心激动不已,但同时也陷入了矛盾。“我该不该公开这个发现呢?”他反复思考着。 然而,好事难瞒。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羡慕,有人怀疑,更有人开始打起了歪主意。 汪明友得知此事后,立即找到詹明华,提出要分银元。 “这可是我家祖宅里的东西,我应该有份!”汪明友坚持道。 詹明华虽然不愿意,但为了息事宁人,还是给了汪明友14枚银元。 “我是看在邻里和气的份上,”詹明华解释道,“可不是承认你有权分这些银元。” 然而,这个让步并没有平息纷争,反而引发了更大的争端。 汪明友认为自己应得更多,于是决定起诉詹明华。 “我要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汪明友对村民们宣布。 詹明华听闻此事,也不甘示弱。“既然要打官司,那14枚银元我也要拿回来!”他愤怒地说。 村委会原本想调解此事,但看到事态升级,最终决定退出。 “这是私人纠纷,我们不便插手。”村委会主任无奈地表示。 法庭上,双方激烈辩论。旁听的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支持詹明华,有人同情汪明友。 “银元是在我房子里发现的,当然该归我!”汪明友坚持。 “但我买房时,你可没说房子里有银元啊!”詹明华反驳。 法官经过仔细调查,认定这些银元属于“隐藏物”的范畴。 根据相关法律,隐藏物应当归属于不动产所有人。 最终,法院判决银元归詹明华所有。 “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五条,'无主的隐藏物、埋藏物属于国家所有。经文物行政部门鉴定为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而这些银元并非文物,且有明确所有人,应归属于不动产所有人詹明华。”法官解释道。 判决结果出来后,詹明华松了一口气,而汪明友则显得十分失望。 “这不公平!”汪明友愤怒地说,“这明明是我祖上的东西!” 村民们对这个结果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判决公平合理,也有人同情汪明友。 “这下可有意思了,”一位老人感叹道,“谁知道这老宅里还藏着什么秘密呢?” 这场官司也引发了村民们对历史的新兴趣。大家开始猜测这些银元的来历,以及它们为何会被藏起来。 “会不会是抗战时期藏起来的?”有人猜测。 “也可能是解放前地主怕被没收,偷偷藏起来的!”另一人说。 然而,这场纷争也给村里的邻里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人们开始互相猜忌,怀疑自家老宅里是否也藏有宝贝。 “看来以后买老房子得仔细检查啊,”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说不定哪个角落就藏着一笔横财呢!” 信息来源: 普法节目《真相》之《银元争夺战》
“吃了财不外露的亏!”浙江衢州,男子花1万块买下一座老宅。7年后,他装修房子,却
非常盘点中
2024-10-05 17:19:14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