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张大大之后,大冰也凭借直播塑造起了“人间清醒”新人设,逐渐把原本群嘲式的玩梗流量,转换为了有利于自己的正向流量。
这两人直播的底层逻辑相当一致,就是让那些或真或假,或闲得没事或搏出位或安排好的被连麦者们,主动营造出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充当小丑或靶子,以此衬托出主播的各种优点。
被连麦者无论干出多荒唐可笑的事,主播也只需和观众一样审视评价,不用自己成为其中一环。
大冰不断遇到的那些戏剧化讲述者,很多人就如同故意找骂,输出着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模版级反面观点,等待大冰用毫无新意但公认正确的“人间清醒”话术来流畅回应,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笑梗不笑人,大冰真男人”的表演。
大冰现在流传比较广的几个直播片段:
反驳认为孩子25岁必须结婚的家长,说人不是牲口,不是非得配种;
对线自称黑粉的连麦者,不断强调“你说的对,但只是你自己的感觉”;
讲观众“善意提醒”自己少吃槟榔,其实自己是在吃西梅;
劝因为原生家庭烂透,自称正在28楼准备轻生的30岁男子回头。
这些内容让我想起小时候收音机里听到的《叶文有话要说》那类广播节目,总有听众主动打电话去挨主持人的骂。
我小时候会全然当成真的,觉得这些人怎么这么蠢,主持人活得好通透。
还有后来电视上“老娘舅”式家庭纠纷调解节目,差不多底层逻辑也是一样的,早已被验证了无数次很多都是演的。
这类内容,节目效果自然没得说,大家就爱看热闹,看蠢人挨骂,看自己不认可的观点被精彩反驳。
大冰太懂什么样的观点有市场了,他如今兜售的,和过去擅长的,其实没什么不同,只是随着时代变化,迅速更新了一版罢了。
过去躲过了大冰的书,现在躲不过他的直播。
前几天嘲笑他的书,如今爱看他的直播。
只因为书让那些过时的内容,已经白纸黑字留了下来,那时好卖的人设与风格,在时代局限中沦为笑柄,大冰必需顺应潮流,生产供给新市场的快餐式文化内容。
大冰没变,他受众的肤浅化和娱乐化也没变,只是时代里畅销的文化内容改变了。
偶尔,“新大冰”也还是会展露自己过去的一面。
别人问他西梅链接,他说网上买不到,是在路边一个新疆老人手里买的。
呵,多大冰的回答,我相信他即便是网购的也会是这么说。
他就连劝自称要轻生的连麦者,也在让对方“上船,出海。”
可见他本质上还是那个扎根于古早文青式浪漫的大冰,在给受众构建一个飘着民谣的诗与远方,充满戏剧性情感故事,和经不起细琢磨的人生传奇。
依旧输出着:流浪可以解决问题,远方可以升华灵魂,民谣可以治愈心灵。
细看他直播中的“对手”们,每一个都那么典型,几乎是各平台通用流量密码的直播复刻版。
他们不断输出错误观点等待大冰反驳,而这些观点却丝毫没有被提供出相应的支撑依据。
尤其那位“黑粉”,真的是不断强调自己对大冰单纯的讨厌。
这让他的讨厌可以是针对任何一个人的,并没有用有力的事实去具体化这种讨厌的专属性。
于是这时的大冰,用那种毫不在乎的态度,是在给所有人反驳讨厌自己的人提供一个有效模版,而非真正在反驳一个具体的“讨厌大冰”的人。
多精妙的设计啊,效果怎么可能不爆炸呢?
不过话说回来,大冰的直播至少是有观点输出的,比起只需要看着那些疯狂、出格、审丑表演,并露出和观众一样无奈、震惊的张大大,段位还是要高一大截。
直播,其实是在一个自己的主场,进行非常可控的演出。
有的人是自己做靶子,让观众消费调侃,有的主播是带别人看小丑,来重塑自己的人设。
这也是为什么总有被全网嘲的人,能在直播里把负面玩梗,转化成天文数字的流量收益。
他们一旦脱离了自己掌控的主场,通常就会被迅速打回原形,比如又在上综艺的张大大,还是美美挨骂。
写到这里,我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长名单,由来已久且会不断更新,没有尽头。
写书的大冰赢了过去,直播的大冰要赢现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