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起床的老板值得同情而不是赞扬

内容来源:金融时报
正如大多数上班族一样,我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睡眠问题——准确地说,是睡眠不足的问题。
这个月我对这个话题格外敏感,主要是因为在12天内乘坐了三次超过18小时的长途航班,经历了严重的时差反应,这种体验我不想很快再来一次。
巧合的是,这恰好发生在一波关于成功人士故意让自己遵循极端睡眠习惯的新闻爆发期间。
成功人士的"炫耀式早起"

首先是Arthur Brooks,这位哈佛大学教授兼作家曾掌管颇具影响力的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如今,他在哈佛商学院教授一门广受欢迎的"幸福科学"课程,最近还与奥普拉·温弗瑞合作出版了一本书。
"我每天早上4:30起床,"他本月在《大西洋月刊》上写道,并概述了他为保持平衡而制定的日常作息制度。
"凌晨4:30!!"我心想。读完后才知道,Brooks每天早上4:45就开始锻炼,然后6:30和妻子一起去做弥撒。之后他会喝咖啡,吃一顿高蛋白早餐,这样他就能大约7:30到达办公桌——这大概就是我的闹钟开始响的时间。
与此同时,在洛杉矶,同样令人畏惧的黎明前活动也发生在另一位努力奋斗的超级成功人士Bozoma Saint John的家中。
这位营销大咖曾在Apple Music、Uber和Netflix担任过高管职位,启发了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去年还加入了真人秀节目《比佛利娇妻》的演员阵容。
她告诉《商业内幕》:"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都会在早上5:30起床祈祷、冥想或阅读。"
早上7点,她前往健身房,先跑一英里热身,然后举重,之后准备上班。
早起文化的虚假神话
我想Saint John和Brooks都无意让我们这些无法想象这种生活的人感到自卑。但他们的故事却助长了一种乏味的想法:事业成功需要超人般的早起自律,而睡眠是懒惰失败者的专利。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听过苹果公司老板Tim Cook说过要在凌晨4点到5点之间起床,或者迪士尼的Bob Iger说过要在凌晨4点左右起床。
这使得他们跻身于一个令人震惊的精英俱乐部。爱迪生研究公司今年发现,只有3%的13岁及以上美国人表示他们在工作日凌晨4点到4点半之间起床。
由于最常设置闹钟的时间段是早上6点到6点半和7点到7点半,简单的数学计算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很少看到日出。
睡眠模式的悄然变化
此外,关于睡眠的真相是,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睡得更多。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起床更晚,睡得更久。这种模式可能已经持续了很久。爱迪生公司的数据显示,2015年,66%的美国成年人在早上7点前起床,但到2025年初,这一数字已降至58%。
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进展,但我怀疑它能否终结"只有懒人才睡得晚"这一令人厌烦的偏见。
我几乎没听说过有人会透露自己经常在工作日睡到早上9点。然而,说到安排工作会议,比如和工作联系人的在线通话,我却不记得过去一年里有哪一次有人建议在早上9点之前开始。相反,我惊讶地发现,人们经常建议在早上10点或更晚开始。
这让我怀疑我们很多人的睡眠时间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晚得多。我希望这种羞耻感能尽快消失。
科学为睡眠正名

科学家们不断证实睡眠不足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称夜班工作"可能致癌"。近20年前,一位德国学者创造了"社交时差"一词,用来描述工作和学习迫使我们比身体需要的起得更早的现象。
现代睡眠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对于:
免疫系统功能
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情绪调节
长期健康
都至关重要。那些吹嘘自己只睡4-5小时的CEO们,可能正在为自己的健康和决策能力付出代价。
重新定义成功的作息观
所以,就让Tim Cook和Bob Iger这样的人继续他们那令人抓狂的作息吧。我们其他人应该尽可能长时间地待在床上。
真正的成功不应该以牺牲基本的生理需求为代价。一个需要员工在凌晨4点起床才能"成功"的工作文化,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拥抱科学的睡眠观
在这个崇尚"996"和极端早起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那些凌晨4点起床的老板们或许值得同情而不是赞扬——他们可能正在用健康换取一种虚假的"勤奋"形象。
科学研究一再证明,充足的睡眠不是懒惰的表现,而是高效工作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当我们停止将睡眠视为奢侈品,而开始将其视为必需品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或许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比别人起得更早,而在于创造一个让员工能够获得充足休息、发挥最佳状态的工作环境。毕竟,一个疲惫不堪的团队很难创造出卓越的成果。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那些炫耀极端作息的成功人士时,不妨想想:也许睡到自然醒的你,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