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考古队打开了一座辽墓的墓门:只见正对墓门处,一具头戴蝴蝶结的“睡美人”静静侧躺,似乎正在等待闯入之人!
时间像一台巨大的碎纸机,无情地吞噬着过去的一切,王朝更迭,英雄迟暮,繁华落尽,最终都变成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但有些东西,却能奇迹般地逃脱时间的魔爪,穿越时空,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里,就静静地躺着这样一位来自过去的“使者”一具九百多年前的契丹女尸,人们称她为“睡美人”。
契丹,一个曾经辉煌的游牧民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一度控制着中国北方的大片土地。
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如今都已成为考古学家们苦苦追寻的宝藏,而这具“睡美人”,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81年10月12日,考古队开始了对6号墓的发掘工作,墓葬结构比较典型,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室不大,面积差不多二十多平,高二米多,墓壁是用加工过的石料砌成的,地面铺着灰色的沟纹砖,在清理淤土的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些白釉瓷盘、白瓷碟等文物,这些都是辽代的典型器物。
然而真正的惊喜还在后面,当考古队员清理到墓室门口时,一股浓烈的腐尸味扑面而来,这在以往发掘辽墓的过程中是从未遇到过的。
在墓室北壁的尸床上,正对着墓门,一具女尸侧身躺着,脸上罩着鎏金面具,仿佛正在沉睡,这具女尸身穿铜丝网络,右手贴在腰部,左手放在胸前,右脚稍向后,头枕木枕,姿势自然安详。
鎏金面具遮住了她的面容,但从面具的轮廓可以看出,她鼻子瘦长,柳眉小口,两颊丰润,女尸的两臂丰腴,胯骨与臀部宽大,腰部紧束,右鬓角上还有一朵蝴蝶结,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睡美人”的出现,立刻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为了解开她身上的谜团,专家们对她进行了全面的体检。
测量结果显示,她身高160.9厘米,生前体重在56到61千克之间,脑容量1383毫升,血型为B型,年龄大约在25岁左右。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她的体内检测出了大量的砒霜,而且下体有出血痕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关于她的身份,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规模、随葬品以及服饰等方面推测,她应该不是皇室成员,更可能是一位富家小姐。
她身上穿着多层寿衣,有绣花丝棉外衣、轻罗短衫、绢裙等等,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仍然可以看出当时的奢华。
她头戴帽状巾帻,巾帻由四层丝织品组成,内絮丝绵,这是契丹妇女发式的首次发现,为研究契丹妇女的服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她的腰部,还发现了一把木制刀鞘,里面插着两把玉柄铜刀,这或许是她身份的象征,也或许只是她生前喜爱的物品。
在上世纪80年代,“睡美人”的出土曾轰动一时,各路专家学者都参与了研究,进行了生理、病理、生化、骨骼、细胞、人类学等十几项化验,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更多辽代皇室墓葬的发现,“睡美人”的故事逐渐被人们淡忘,她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仿佛在等待着人们重新记起她。
“睡美人”的发现,无疑是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辽代契丹族的丧葬习俗和服饰文化,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女性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