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硕士”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语出惊人:“当官的不贪也可以过得很好,我当巴东

周律鸣不评 2024-11-17 18:37:07

“清华硕士”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语出惊人:“当官的不贪也可以过得很好,我当巴东县委书记,工资5100元。那些贪官做的事情,我比他们做得还好。贪官贪的钱,无非是养儿子、买房子。我不需要养儿子,他从很小学习就很好,大学考入了北大,我也不需要买房子,国家为我提供了人才房。 陈行甲像一把锋利的刀,从湖北巴东县这片贫瘠而复杂的土地上,削掉了腐败的毒瘤,也割开了人心的坚冰。   2011年,陈行甲担任巴东县委书记。   这个以峡江闻名的小县,风景是美的,民生却是苦的。更令人叹息的是,这片土地并非一无所有。它有财政拨款,有建设项目,有扶贫资金,可这些资源在传递到老百姓手中之前,早已被一层层的官员巧取豪夺得所剩无几。   初到巴东的陈行甲,发现这个县城的机关楼里,总是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氛围、沉闷的平静。   他随手翻看了一些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发现一个300万元的工程,施工还没开始,竟已被“协调费用”“管理开支”扣掉了120万元。   “钱去了哪里?”他问。一旁的工作人员面露难色:“书记,这是‘惯例’。”   这个“惯例”成了他反腐行动的起点。   他没有选择逐个击破,而是直接剑指核心、县长刘冰。这位县长不仅在位多年,还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利益链。   他的办公室成了人们口中的“跑步机”:干部排队送钱的队伍有时会一直从他的办公室门口排到走廊尽头。   更夸张的是,连外地企业投标工程,也要“意思意思”才能过关。   刘冰不是没有察觉到陈行甲的意图,他安排人煽动老百姓上访,营造“民怨沸腾”的假象,甚至故意放出风声,威胁要让陈行甲“走不出巴东”。   陈行甲并未被吓倒,他从一张张看似不起眼的发票开始查起,逐步追溯那些隐藏在账目背后的腐败链条。   一次,他带着几名纪委干部实地调查时,山路泥泞,夜色如墨,路灯昏暗时明时灭。他的车却在半路被三辆黑车逼停。   一群蒙面人从车上跳下,手持棍棒,二话不说就砸开了车窗。他的司机仓皇而逃,他却紧紧护着那沓证据。黑暗中,他的肋骨被打断,手指骨折。   第二天,他带着绷带在例会上讲话,语气平静,但目光凌厉:“巴东的老百姓值得更好的生活,我们的职责不是分赃,而是清账。”   这样的强硬态度,很快换来了刘冰的落马。   在随后的一场反腐风暴中,87名官员被查处,包括9名县级干部。这场震动巴东的清洗行动,让整个县城的空气都仿佛清新了不少。人们开始相信,腐败不是这片土地的宿命。   与此同时,陈行甲和家人不断收到匿名信和威胁电话,甚至有人在他家门口泼了红漆。   一些老同事劝他:“行甲,算了吧,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智慧。”他只是摆摆手:“如果连我们都算了,那谁还会去守住底线?”   因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而就在他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的那一年,却出人意料地递交了辞职信。他在信中写道:“清廉与正义,是我不愿妥协的底线,但还有其他方式。”   辞职后的陈行甲,常年奔走在公益的第一线,为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筹款,为那些山村的孩子争取教育资源。一次,他带着捐赠的书包去一所偏远的小学,发现孩子们对书包的热情远不如对里面的铅笔盒。   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叔叔,这个可以带回家用吗?”他愣了一下,异常心痛。   此后他不再以“书记”的身份站在台上,而是以一个普通志愿者的姿态,和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站在一起,他用行动证明,坚持正义不仅仅是职责,也是人性最深处的追求。   人生本身或许并不复杂,只要有一颗愿意为别人燃烧的心,它就能发出光亮。   【信息来源:2024-11-11 09:47·海峡网官方账号】

1 阅读:2958

评论列表

天利

天利

36
2024-11-17 21:22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周律鸣不评

周律鸣不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