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实际奠基者,在隋唐时期,几乎所有的武将要么是他的部属,要么曾败在他的手下。在这位铁血帝王的心中,也有令他忌惮之人,那便是李勣。 年轻时,李世民以果断著称,不惜手足相残,篡夺了兄长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夺取了李家的基业。他深知无毒不丈夫,心狠手辣方能成就大业。在用人方面,他打破常规,任人唯贤,不计出身,创立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李勣原名徐世绩,出身富裕家庭,一身无纨绔之气,反而乐善好施,常助邻里。战乱时,他投身军旅,先随翟让,后归李密,最终归顺大唐。在李世民麾下,他屡建奇功,职位步步高升,甚至被李渊赐以国姓,改名为李勣。他曾在突厥进犯时,亲率大军,一路披荆斩棘,成功击退敌军,不仅稳定了边疆,还扩大了唐朝版图。 但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勣却以“不参与皇位争夺”为由,婉拒了李世民的求助,这让李世民心生芥蒂。尽管后来李勣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但两人之间的嫌隙却难以消除。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担心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尤其是担心儿子李治无法驾驭李勣。他深知李治并非雄才大略之主,因此在挑选辅佐大臣时犹豫不决。李勣手握兵权,自然在李世民的考虑范围内,但他的态度又让李世民心存戒备。 李世民在临终前嘱咐李治:“李勣此人太过厉害,你若镇不住他,就杀了他!”但考虑到李勣的功绩和影响力,李世民并未直接下令处决,而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先将李勣调离长安,外放到地方任职。若他听从旨意,无怨言离去,将来李治登基后再召回;若他不愿离开,则只能杀之以绝后患。 幸运的是,李勣选择了服从,毅然前往地方任职。李治登基后,遵照李世民的嘱咐,将李勣调回长安,委以重任。李勣再次回到朝堂后,对李治忠心耿耿,即使在长孙无忌权倾朝野的时代,他也依然稳坐朝廷五大臣之一的位置,后来更成为李治最信赖的大臣。他去世后,李治赐予他“贞武”的谥号。 无论是在仕途还是商场上,懂得审时度势、以退为进,方能笑到最后。李勣的明智选择,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更赢得了后世的敬仰。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实际奠基者,在隋唐时期,几乎所有的武将要么是他的部属,要么曾败在
趣史談过去
2024-11-25 12:21:54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