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过活人的生活!2013年,相伴55年的妻子离去,王蒙万念俱灰。半年之后,80岁的王蒙在一次聚会上,对小20岁的记者一见钟情,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王蒙直言:我想过活人的生活! (参考资料:王蒙谈黄昏恋细节:是被秒杀的一见钟情(图),华西都市报) 80岁,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爆出再婚的消息,对象还是小自己20岁的女记者。 这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作家王蒙。 一时间,舆论炸锅了,各种声音都有:祝福的、质疑的、看热闹的…… 有人说他是“老不正经”,也有人说他追求真爱勇气可嘉。 大家就别八卦了,别人的私事我们无权过问。 不如换个角度,看看王蒙的两段婚姻,或许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人生滋味。 第一章:与崔瑞芳:半生风雨同舟 王蒙和崔瑞芳的爱情,始于195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 王蒙和崔瑞芳初次见面就互生情愫,王蒙立刻对崔瑞芳展开了积极的追求。 写信、散步,各种浪漫招数齐上阵,妥妥的“恋爱脑”。 崔瑞芳也被这个才华横溢、热情似火的年轻人所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1956年,王蒙和崔瑞芳正式结婚。 婚后,王蒙的仕途并不顺利,甚至被打成“右派”,被送到新疆劳动改造。 那段时间对王蒙来说,真是人生中特别难过的低谷。 但他并没有被打倒,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崔瑞芳的陪伴和支持。 崔瑞芳毫不犹豫地跟王蒙一起到了新疆,俩人并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在新疆的16年,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也迎来了三个孩子的出生。 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深深地影响了王蒙的文学创作。 在新疆,王蒙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权利,但他并没有放弃写作。 他学习维吾尔语,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而崔瑞芳,则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王蒙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创作环境。 她不仅是妻子,更是战友,是王蒙最坚实的后盾。 1979年,王蒙一家回到北京。 王蒙的创作生涯也迎来了新的高峰。 他的作品一本接一本问世,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 而崔瑞芳,则继续默默地支持着他的事业,为他打理好家庭的一切。 他们一起走过了金婚,也一起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2012年,崔瑞芳不幸因病离世,这消息对王蒙来说就像突然遭了雷劈。 相伴55年的妻子离开了,他仿佛失去了生活的支柱,一度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然而,生活还要继续。 崔瑞芳走后一年,王蒙碰上了单三娅,那是一位年轻的记者,比他小整整二十岁。 两人相识短短15天后,便闪婚了。 这个消息一公布,立刻引起了不少讨论。 有人质疑他“忘情太快”,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为了找个保姆照顾自己。 但王蒙并没有理会外界的议论,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我想过活人的生活!” 这话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的道理。 崔瑞芳生前曾表示,希望王蒙能够找到一个伴侣,互相照顾,不要成为子女的负担。 王蒙的再婚,或许也是对亡妻的一种承诺,一种对“活人的生活”的追求。 王蒙的两次婚姻,映射了他人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阶段。 与崔瑞芳的婚姻,是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半生情缘;与单三娅的婚姻,则是晚年生活中寻求陪伴和慰藉的选择。 两种婚姻,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 第一段婚姻中,崔瑞芳是王蒙的灵魂伴侣,是他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 他们携手走过了许多坎坷,共同打造了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第二段婚姻中,单三娅更多的是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为王蒙的晚年生活提供了陪伴和支持。 王蒙的两段婚姻,也引发了人们对婚姻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还是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婚姻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王蒙的经历告诉我们,婚姻并非一成不变,在面对人生变故时,我们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选择相守一生,还是选择重新开始,都应该尊重个体的选择,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尽管经历了两段婚姻,王蒙的创作热情从未减退。 他依然笔耕不辍,不断推出新作。 他拿下了茅盾文学奖,还得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这说明他在文学上真的很出色。 王蒙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 生命不止,创作不息。 他的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去探索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 王蒙,一个充满争议却又令人敬佩的作家。 他的两段婚姻,如同两部不同风格的小说,展现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 他对创作的热爱始终不减,就像一首美妙的旋律,在时间的河流里,一直荡漾着。
我想过活人的生活!2013年,相伴55年的妻子离去,王蒙万念俱灰。半年之后,80
乐语回味
2024-11-25 18:22:15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