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三野副司令粟裕进京公干,偶遇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李部长跑着上前,问:“

乐语回味 2024-11-27 22:28:19

1950年,三野副司令粟裕进京公干,偶遇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李部长跑着上前,问:“粟裕同志,你别瞒我了,我儿子是不是牺牲在前线了?”   (参考信源:党史纵览2023-01-15——《李克农夫妇及其五个子女(一)》)   一个“失踪”的儿子,一个心急如焚的父亲,一段尘封的红色家书,交织成革命年代独特的父子情深。   情报部长李克农焦急地询问从朝鲜战场回来的粟裕,他儿子李伦的生死,由此揭开了李伦不为人知的革命历程。   李伦1927年出生那年,大革命已经失败,整个国家被白色恐怖笼罩。   他的出生就伴随着母亲赵瑛为父亲李克农送信的惊险之旅,似乎预示了他未来与革命的紧密联系。   此后,年幼的李伦跟随母亲和哥哥,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于乡下,东躲西藏,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   1930年,李家三口人搬到了上海,李伦兄弟俩帮忙照顾李克农同志的地下事务。   在上海的短暂日子里,李伦一家难得享受片刻的温馨。   陈赓化名王庸时,常跟李伦兄弟一块儿玩,一家人挺开心的。   然而,好景不长,1931年顾顺章叛变,中共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李克农一家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年仅四岁的李伦,懵懂地跟着母亲和哥哥,开始了新的流浪。   他们在菜市场过夜,一个烧饼就是一天的食物。   十几天后,在上海街头巧遇了共产党人宫乔岩,他们这才找到了临时的住所。   李伦一家不久前在黄浦江畔与李克农匆匆碰了个面。   因为那会儿白色恐怖盛行,李克农没法带着老婆孩子去苏区,父子俩又得分开了。   1933年,李伦在母亲的指导下,用捡来的纸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信中稚嫩的字迹,倾诉着对父亲的思念和家庭的困境,也表达了他在学校的努力和进步。   这封信让在苏区的李克农激动落泪,也深深打动了众多红军领导人。   多年以后,李涛上将见到李伦,还提起那封信,亲昵地叫他为“写信的那个小子”。   西安事变后,李伦一家终于在上海与李克农团聚。   抗战一起,李伦跟着爹爹在南京、武汉这些地方来回搬家。   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李伦体验了一段较为平静的日子。   他经常在办事处跑上跑下,与周恩来夫妇、胡志明等人都有过接触。   胡志明还曾教他识字和唱歌。   由于李伦顽皮好动,叶剑英开玩笑地给他起了个“小日本”的绰号。   李伦为此还特意贴出“声明”,却弄巧成拙,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绰号。   李克农得知后,让他在办事处当勤务员,体验革命工作的艰辛。   1938年底,李伦随父亲来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   在这里,他再次见到胡志明,并学习了报务工作。   李伦曾骄傲地写信给母亲,讲述自己值班的经历,却被父亲得知他在值班时睡觉。   李克农生气了,直接把他给开了,送去接受教育。   1941年,李伦一家到达延安。   在延安,毛泽东设宴款待李克农一家,并当着孩子们的面称赞李克农是“共产党的特务”。   这番话,让李伦对父亲的革命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延安,李伦还因为一次政治讨论,获得了“党外人士”的称号,这个称号甚至传到了毛泽东的耳中。   李克农得知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李伦要听党的话。   1943年,年仅16岁的李伦就加入了军队。他在抗大和炮兵学校接受了训练,成了我国军队培养的首批炮兵干部之一。   1945年,他参加了晋绥军区的大反攻。   1947年春天,李伦为了在战场上发挥他的炮兵专长,独自踏上了漫长的徒步之旅,一路走到华东野战军那里。   陈毅和粟裕接见了他,并让他留在华野,担任榴弹炮团营长。   从此,李伦正式成为一名冲锋陷阵的指挥员,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舟山群岛战役等重大战役。   在渡江战役中,他果断指挥炮兵部队击退了英国军舰,荣立一等功。   由于战事繁忙,李伦长时间没有与家人联系。   1950年,李克农在北京碰到粟裕,急切地问起李伦的情况,担心他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   粟裕立即展开调查,得知李伦平安无事,只是因为连续作战,疏于给家里写信。   粟裕严厉批评了李伦的上级,李伦也连忙给父母写信报平安。   这封信终于到了,李克农的心也就踏实了。   抗美援朝开始后,李伦投身到了战地后勤保障的运输一线。   此后,他长期在军事交通系统工作,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默默奉献。   1988年,李伦获得中将军衔,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一生致力于我国的国防建设。   而他的父亲李克农,早在1962年就不幸逝世。   在弥留之际,李克农仍不忘那些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默写下他们的名字,体现了一位老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0 阅读:670
乐语回味

乐语回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