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清华老师周培源,28岁还是光棍一个。朋友给了他几张照片,“瞧瞧,有喜

沐白史记鹿 2024-11-29 19:49:21

1930年,清华老师周培源,28岁还是光棍一个。朋友给了他几张照片,“瞧瞧,有喜欢的吗?”周培源心不在焉,随手一翻,突然眼睛都瞅直了,“就她!”朋友一看,乐了:“好眼光!” 1902年,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说起来,他跟大画家徐悲鸿还是老乡。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让他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 17岁那年,他考上了清华学校,也就是现在清华大学的前身。这仅仅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 后来他从清华毕业,搭上了“庚款留美”的快车,前往美国深造。他在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只用了三年半时间就拿到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论文甚至获得了学校的最高荣誉奖,堪称学界“大神”。要知道,那时候这可是标准的“学霸”形象。然而,周培源并没有被国外的优渥条件所诱惑。 当时他毅然回国,那一年,他只有27岁。很快,他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物理学教授,开启了他在中国科学界的传奇之旅。 虽然周培源的学术生涯一路高歌猛进,但在感情方面却迟迟没有动静。眼看着年近三十,身边的朋友都为他着急,其中最操心的莫过于他的好友刘孝锦。 一天,刘孝锦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照片,打算给周培源找个对象。周培源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认真地翻看了起来。 突然,一张照片吸引了他的目光,照片上的女孩纤细高挑,眉清目秀,气质清新脱俗,一下子就击中了周培源的心。 这个女孩名叫王蒂澂,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校花,名字寓意着“并蒂莲,出淤泥而不染”。刘孝锦和王蒂澂是同学,她很愿意帮他们牵线。 很快,刘孝锦帮周培源和王蒂澂安排了一次见面。第一次见面,周培源显得有些笨拙,一个劲地给王蒂澂夹菜,却夹的都是她不爱吃的韭菜。 尽管如此,王蒂澂还是被他真诚的举动和俊朗的外表所吸引。两人开始交往后,周培源经常去王蒂澂的学校找她,每次都会给她的同学朋友带些小礼物。他的细心和体贴,不仅赢得了王蒂澂的芳心,也获得了她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当时,追王蒂澂的人很多,里面还有像陈岱孙、叶企孙这样的顶尖学者。最后,美人归了周培源。也许是因为他的真诚和主动,也许是因为两人之间冥冥之中的缘分。 1932年,30岁的周培源和22岁的王蒂澂举行了婚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亲自主持。婚礼上,梅贻琦因为紧张,竟然把新郎新娘的名字念反了,引得全场哄堂大笑,也为这场婚礼增添了一丝趣味。 王蒂澂结婚没多久,就查出得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没法治的病。为了不传染给家人,她只好去香山疗养院隔离治疗。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周培源的肩上。他不仅要忙着教学,还得照顾两个小女儿。 啥也没说的,他每天都骑车来回五十公里去看望妻子,不管天气如何。有时候去晚了,探视时间结束了,他甚至会爬上窗台,隔着玻璃和妻子打手势,鼓励她好好治疗。 这份执着和爱意,最终感动了上天。经过一年的治疗,王蒂澂居然完全康复了。 抗日战争开始后,周培源一家人跟着西南联大搬到了昆明。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王蒂澂的身体依然虚弱,周培源除了教学和科研,还要承担起照顾妻子和孩子的责任。 他每天骑马送女儿上学,朋友们开玩笑说他是“单骑送学”。尽管生活不易,但一家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相伴到老,共度一生:一生只爱一个人。 抗战结束后,周培源一家人回到了北京。工作再忙,他也会尽量抽时间陪家人。每次出门踏青,他都会紧紧牵着妻子的手,生怕她摔倒。 虽然他后来有了四个女儿,但他最爱的依然是妻子王蒂澂。周培源50岁那年,右耳听力出了问题,说话时声音会不自觉地变大。 每天早上,他对妻子说的“我爱你”,邻居都能听到。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觉得爱就应该勇敢地表达出来。 晚年,王蒂澂因病瘫痪在床,周培源更是对她悉心照料,寸步不离。他每天都会对妻子说:“我爱你,这么多年来,我就只爱过你一个人。”这份爱意,从未改变。 1993年11月24日,周培源因病去世,享年91岁。临终前,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依然是“我爱你”。十六年后,王蒂澂也离开了人世,享年99岁。 周培源和王蒂澂的爱情故事,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相互扶持,共同经历了疾病、战争和生活的种种考验,最终实现了“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承诺。他们的爱情,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0 阅读:57
沐白史记鹿

沐白史记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