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科长找到刘奎,对他说:“部队要过江了,上级决定让你留下来打游击

沐白史记鹿 2024-11-29 19:49:22

1941年,新四军科长找到刘奎,对他说:“部队要过江了,上级决定让你留下来打游击。”刘奎一愣:“就我一个人?”科长回答:“还有两个重伤员。” 当时皖南事变,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袭击,几乎将新四军在南方的力量彻底摧毁。九千多人,最后只剩下了两千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团灭”,无数革命战士倒在了血泊之中。残余部队被打散,各自寻找出路,试图在一片狼藉中重新集结。 刘奎,新四军军部参谋,也是这支被打散队伍中的一员。他和幸存的战友们聚在一起,一边组织训练,一边从事生产,努力维持着根据地的基本运转。这时的根据地,规模不过一个乡镇大小,却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新四军主力部队即将北撤,根据地却不能丢。作战科科长李子高找到了刘奎,委派他留守皖南,发展游击队。这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皖南山区,国民党反动派势力猖獗,日军虎视眈眈,只留下刘奎、两个重伤员李建春和黄诚,以及一条枪。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发展壮大,都是摆在刘奎面前的难题。 刘奎没有退缩。他知道,组织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需要有人站出来。革命,不就是为了打敌人,救百姓吗?他接受了任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摆在刘奎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生存。三个人,一条枪,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如同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刘奎决定,先从宣传入手,争取民心。他和两位伤员一起,将新四军的抗日主张写成传单,分发给当地百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刘奎的行动很快得到了回应,五个热血青年加入了游击队。八个人,一条枪,战斗力依然薄弱。 刘奎想到了李子高交给他的地下党名单。他找到了皖南中心县委书记胡明,得到了武器和人员的支持。 有了地下党的支持,游击队如同插上了翅膀。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对日伪军进行伏击,缴获武器装备,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有时,他们还会绑几个特务,杀几个伪乡长,大快人心。游击队的名声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贫苦大众加入了队伍。 随着游击队的壮大,日军也加强了“围剿”力度。1943年,抗日形势日益紧张,日军对皖南山区展开大规模扫荡,并采取了更加阴险的策略:对游击队去过的村庄实行“三光”政策,甚至假扮游击队员,残害百姓,试图切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 游击队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补给中断,情报来源也减少了。一次,在日军的突袭中,刘奎腿部中弹,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他独自一人留下断后。面对蜂拥而至的日军,刘奎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最后纵身跳下悬崖。 刘奎大难不死,被当地百姓救起。在山洞里养伤期间,他思考着游击队的未来。几个月后,刘奎伤愈归队,继续带领游击队与日军周旋。 1944年,新四军主力部队回到皖南山区,李子高终于和刘奎重新取得了联系。此时的游击队,已经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800余人,兵力整整壮大了一百倍。 刘奎的经历,是一个传奇,也是皖南抗日斗争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军民鱼水情。 皖南游击队的存在,牵制了日军的兵力,鼓舞了当地百姓的抗日热情,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奎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保持乐观,永不放弃希望。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0 阅读:0
沐白史记鹿

沐白史记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