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5日22时,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撕下当天日历,就手电筒光亮念道:

沐白史记鹿 2024-11-29 19:49:23

1946年6月25日22时,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撕下当天日历,就手电筒光亮念道:“1946年6月26日。”是日夜,他率中原野战军部队开始向西突围。 当时抗战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尽,国共两党的蜜月期却已戛然而止。对中原解放区来说,这不仅仅是政治风向的转变,更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国民党磨刀霍霍,三十万大军压境,中原解放区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圈里的我军,前途叵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心想独吞胜利果实,对各解放区虎视眈眈。中原解放区就像是块香饽饽,吸引着国民党的注意力。 他们步步紧逼,妄图将我军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区地处四战之地,北有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平汉铁路,东是水网密布的富庶地区,西是地势险峻的豫西山地,南是国民党主力盘踞的地区。 敌强我弱,形势危如累卵。我们中原的部队人数只有几万人,武器装备也比不了国民党的军队。 毛主席的指示“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给困境中的中原军区注入了巨大的信心。生存,是为了将来的胜利;保存实力,才能积蓄力量。如何生存?如何突围?这成了摆在中原局面前的首要难题。 突围,谈何容易!东进,看似离华东野战军较近,补给也方便,但敌人重兵把守,水网密布,无异于自投罗网。往北走,有晋冀鲁豫野战军支援,但敌人可能会利用平汉铁路迅速拦截。 西进,敌军兵力相对薄弱,但突围后前途未卜,没有兄弟部队接应,也难以进入其他解放区,就像跳进一片未知的黑暗森林。 三个方向,各有优劣,每一个选择都像是一场赌博,赌注是数万将士的生命。中原局的领导们彻夜难眠,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西线。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决定,但也是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唯一希望。 6月20日和21日,中原局向中央发电报,报告了向西突围的决心。中央认真考虑后,最终同意了这个计划。 声东击西是一种聪明的作战方法,通过假动作让敌人误判你的真正意图。比如,你可以假装在某个方向发动进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在另一个方向发动真正的攻击。 这样不仅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还能充分利用你有限的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关键是要让敌人相信你的假动作,这样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兵不厌诈。要想成功突围,必须迷惑敌人。中原局精心策划了一场声东击西的“大戏”。 当时我军频繁调动部队,白天向东,夜里向西,制造主力东进的假象。李先念、王震等领导人甚至还在宣化店街头“散步”,让国民党和美国观察员误以为我军一切正常。 连驻扎在宣化店的美国和国民党代表都信以为真,认为李先念既然还在,解放军主力自然也在。这出戏演得逼真,成功地麻痹了敌人的神经,将敌军三分之一的兵力吸引到了东线。 与此同时,皮定均率领的第一纵队第一旅,伪装成主力,向东转移,进一步迷惑敌人,为主力西进争取宝贵时间。这支部队就像一颗棋子,揳入了敌人的核心,吸引了大量敌军,为大部队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全面内战爆发。中原突围的枪声,也在这天正式打响。主力部队兵分两路,开始了他们的战略大逃亡。 北路的队伍在李先念和王震的带领下,趁着夜色悄悄离开了宣化店。他们化装成百姓,乔装打扮,甚至把马蹄都包裹上布,以减少行军的声音。 后来北路部队对平汉铁路发起了突然袭击,在信阳南边的柳林车站和何家店之间打开了一个缺口。 李先念在长冲追上部队后,下令轻装突围,两万多人跑步通过铁路封锁线,子弹在身边呼啸而过,脚步声震耳欲聋。 突破平汉铁路后,北路部队又顺利渡过了唐河和白河,克服了许多困难。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部队再次分兵,李先念和王震各率一路,继续向西挺进。 在鲍鱼岭,李先念部遭遇敌军阻击,战斗异常激烈。三十七团在李先念的命令下,不惜一切代价,最终攻占了玉皇山,为部队打开了一条血路。 后来李先念的部队进入了陕南,而王震的部队则在8月底抵达了陕北。随后王树声带领南路从光山县泼陂河向西突围。 他们在广水南边的王家店和敌人打了一天一夜,最终冲破了封锁,向西进发。当时南路部队跨过汉水,进入了武当山区。 8月下旬,他们和江汉军区的部队汇合了,成立了鄂西北军区,并建立了新的游击根据地。两路突围部队,一路向西,宛如两条游龙,在敌人的包围圈中穿梭。 他们翻过了无数座山,吃尽了苦头,常常饿着肚子,风口吃饭,露宿野外,真是受了不少罪。中原突围,是一场险象环生的战略大转移,也是解放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成功地保存了四万多主力部队,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0 阅读:37
沐白史记鹿

沐白史记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