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把关爱自己,理解为角色设定,把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表现,都固化下来,之后照此执行。之后稍有偏差,便觉得不够爱自己,亏待了自己。
我记得我小学毕业时,同学们互相写同学录,先做很多填空题:“姓名”,“出生年月出生地”,“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食物”,“最喜欢做的事”,“最喜欢去的地方”,“最喜欢的一句话”……末了,再写上一句“临别赠言”。
直到现在,我依稀还能想起,在填写这些问题时,我思来想去,犹豫不决,常觉得好几个答案我都喜欢,分不出来哪个才是“最”,后来填得多了,懒得重复思考,干脆固定了一套“标答”,一一复制。
我们每个人,必然都是有一些与他人不同的偏好和选择的,但这些选择,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选择经常会发生改变,甚至在某一天内,因为自身状态、心情、当下实际情况等不同,我们的选择也会发生变化。
“我”是活的,是时时刻刻流动着的。
有的人将同学录的那套模式,继续沿用到了生活里,TA的填空题也变得更多更细。
比如有人认为,当自己受到外界的“欺负”时,自己要强大,要保护自己,要敢于和入侵自己的人对抗,要保护自己的边界。因此,一旦TA认为自己受到欺负时,便会立即启动之前设定好的反应模式,若没有及时启动,或达成不够,TA会感到失望,觉得自己没能好好保护自己,也没有好好爱自己。
这个设定看起来是在关爱自己,其实依然是选择远离自己的本心。在事件发生时,“我”是什么感受?如何让“我”更舒服一些,回到平静安宁的状态里?这些是发生当下的。有的时候,保护自己,会让自己舒服,还有的时候,这事并未入心,不以为意,无须特意启动应对模式。
那些外界的理论也是如此,它们再正确,也只是事情发生时,可以选择的方式之一,而非标答。在我们竭力地用标答去检验自己的生活时,早已离开了自己的本心。
真的答案不在外界,不在固化的标准里,而是就在我们自己的身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