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让他突围,还说会派人接应他,营长却说,他不是不想突围,而是突围不了! 史恩华,这位刚结婚三天的新郎官,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其他营长不是不明白阻击的意义,只是500人对阵5000多名日军精锐,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这场仗,打就是个死,谁愿意去?可史恩华去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军人的服从和担当。新婚燕尔,本应是人生最甜蜜的时刻,他却选择了与妻子诀别,奔赴战场。 笔架山,位于新墙河北岸,是日军追击的必经之路。史恩华深知此地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到达笔架山后,他立即组织士兵构筑工事,侦察敌情,为即将到来的血战做准备。 他知道,这场仗,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时间,为了整个战局的胜利。 日军轻敌冒进,一头扎进了史恩华设下的埋伏圈。密集的子弹倾泻而出,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初期的慌乱过后,日军迅速调整部署,对笔架山阵地发动了试探性进攻。他们企图摸清国军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以便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拿下笔架山。 日军很快发现了史恩华兵力薄弱的现实,开始调集重炮和飞机,对笔架山进行狂轰滥炸。笔架山上的工事被炸得面目全非,史恩华的部队伤亡惨重。远处的师长覃异之,心急如焚。他知道史恩华的处境有多么危险,也知道这场阻击战有多么重要。 一边是爱将的安危,一边是整个战局的走向,覃异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多次尝试联系史恩华,命令其撤退,但前线的战况瞬息万变,史恩华根本无法脱身。每一分钟的等待,都像是煎熬。 9月23日,日军改变战术,从侧翼包抄,史恩华的部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绝境。工事被摧毁,弹药也所剩无几,突围已无可能。覃异之再次打电话催促史恩华撤退,并承诺派兵接应。但史恩华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 “师长,我也想撤,可现在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我们能往哪儿撤呢?”史恩华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更多的是决绝。他知道,自己和剩下的兄弟们,已经注定要埋骨于此。 覃异之的心沉到了谷底。他知道,史恩华这支精锐部队,是他最倚重的力量,如今却要全军覆没。更让他痛心的是,史恩华的新婚妻子,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 电话里,史恩华的声音再次传来:“师长,来生再见吧!来世我史恩华还当你的兵!”这是一句诀别,更是一句承诺。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明天,但他依旧选择为国家、为民族,战斗到最后一刻。 挂断电话,史恩华召集了剩余的士兵。他们大多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此刻,他们彼此之间无需多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明白对方的心意。 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史恩华带领着剩下的士兵,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跳出战壕,向日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他们用刺刀、用拳头,用生命,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结束后,笔架山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500多名中国军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当地的百姓前来收尸时,看到这惨烈的景象,无不潸然泪下。 史恩华和他的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他们的牺牲,为52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长沙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让他突围,还说会派人接应他,营长却
沐白史记鹿
2024-11-30 14:42:22
0
阅读: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