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有个人和,人和有个高桥,高桥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多年以后你对高桥知多少呢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2024-12-10 20:12:41

【西平有个人和,人和有个高桥,高桥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多年以后你对高桥知多少呢】前一段,写了一篇关于漯河和西平融合的文章,被很多驻马店和西平的朋友喷。说实在话,我并没有恶意。其实,我也算是半个西平人了。对西平有一份深深的眷恋。 因为我和西平县人和乡的河沿张村、杨庄村、高桥村、郜庄村、谢老庄村、瓦屋头刘村的人还有亲戚关系。两个老舅家就是河沿张村的,我姑姑家是杨庄村的,我大妈就是从高桥村嫁过来的,我姑奶嫁到了郜庄村,谢老庄是我父亲的姥娘家、瓦屋头刘是我大姨家。我曾经还在人和乡读过一年中学。你说我能说西平人的坏话?我是半个西平人不过分吧。 每次回老家,我总要去老家隔壁村(高街)(各街)高桥走一走看一看。因为那是除了我老家之外,给我留下美好童年记忆的村子。 那个只有一河之隔的高桥小学,依然有孩童的朗朗读书声。小时候,跟着父亲去高桥赶集,常走的长长的南北路,也修成了水泥路。这条水泥路,一条连着小学校,一条连着那个古老的石拱桥。 沿着这条路从北向南走,高桥村这条主街道两旁有不仅有供销社、农村信用社、还有大商店。方圆十里八村的人都感到这里买化肥、日用品、布匹。高桥并不是一个乡镇,但当时却是集市。这里还有照相馆、理发店、包子油馍店、更有大众浴池、面粉厂、和大剧院。 清早有集市,现在叫早市,每年进入腊月,这里一大早就有小贩早早赶来占摊位做生意。当时的集市就是这条南北主街的南部,和这条路接壤的东西路上。过年赶集的人特别多,最南端的王店村的人,北边邓店孙店清明李村的,东边邓襄乡的村民,西边人和乡的人,大家都汇集到这里购买年货。 我人生看的第一部电影就在高桥电影院看的。那时候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包场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当时电影放映员就是高桥村的老黑。老黑是认识他的大人给取的绰号,可能因为他皮肤黝黑的缘故。因为老黑经常去周边的村子放电影,喜欢看电影的孩子们,也叫他老黑。还有的小伙伴说,老黑放的电影好看,打的厉害刺激过瘾。我记得他还放《少林寺》 我第一次去戏院或者剧院看的第一场戏也是在高桥。当时因为太小,农村还很穷,一年全家人吃白面馒头的都很少。可是高桥村却唱起大戏了。不但唱大戏,想看的人还得掏钱进剧院看。 爷爷是一个老戏迷。据他说,这是请了周口的剧团唱的戏,唱的好啊。每场戏只要没有要紧事,他都要去看。由于俺村和高桥都是东西相邻的村子,两个村子的村民大多关系很好,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每次看戏,爷爷总是凭借熟人关系,免票进场看戏。那时候,我是爷爷的小尾巴,跟着他一块进去看戏。爷爷不识字,但他能看懂戏。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看到精彩处,绝不吝啬自己的掌声,把手掌拍的震天响。 小时候,每个月村里会不定时的来一个剃头匠,给全村人理发。除了在村里理发外,我喜欢去高桥理发。每次去理发前,母亲给我一块钱。我问喜欢去惠元那里理发。因为理发师惠元是我大娘的弟弟。我喊他一声舅,他就给我理发。理完后,我也会掏出母亲给的毛票递给他:“舅,给你钱。”他一边给别人理发,一边说:“拿住钱回家吧,不要你的钱。”我不知道他给我理过多少次发,我也不知道给过他多少次钱。反正他有时候不要钱,有时候象征性的收一点钱。 大伯的葬礼上,我还看到他前来吊唁。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惠元舅也老了。行跪拜礼时,腿脚都不灵便了。好不容易跪下来,站起来都困难。后来,老董看他这种情况,免了他跪拜之礼了。 如今,高桥变化很快很大。高桥小学有好几所教学楼,村里所有的主干街道都是水泥路。古老的石拱桥虽然残破,但还在。当年销售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的供销社老房子还在。斑驳的墙体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的大红标语。看到这些,还能记起小时高桥的印象。

0 阅读:0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