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与幸福,二选其一 继续昨天的孔枝泳的《致女儿书》。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跟

曾经叫夏纯来 2025-01-09 22:12:54

快乐与幸福,二选其一 继续昨天的孔枝泳的《致女儿书》。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跟女儿分享了《活着,为了什么》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九十五岁的修女,在潜心修道七十二年,去过许多国家,并在贫民窟与拾荒者共同生活二十三年后,写出的这本书。 修女来自一个富人家庭,十五岁的时候,她很叛逆,什么都不喜欢,认为所有事物都一无是处。 什么不被允许,她就要去做什么,对于别人的规劝,她总是会反击:我偏要这样,我以后也会这样。 就是这样一位叛逆的女孩,一天看到了帕斯卡尔的《思想录》,里面有这这样一段话让她深受冲击。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脆蕞弱的存在,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然而,即使宇 宙 毁 灭了他,人仍然比毁灭他的存在更加高 贵,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去,也知道宇宙比自己强大,宇宙,却对此一无所知。” 修女从这本书中找到活着的意义,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怀疑和欢乐在我心里埋下空虚,可以确定的是,每当我的生活寻找奉献和分享的意义,空虚的缝隙已经变得越来越窄。 此后,修女一生都在分享、帮助那需要帮助的人,六十二岁那年,她本可以在修道院读书休息了,但她还选择去了贫民窟,在那里和拾荒者生活了二十三。 作者自己践行了修女的方法,在自己人生蕞失意那段日子,选择去帮助别人,并由此顺利地度对了那段日子。 所以她相信,是奉献与爱带来的救赎。她对自己的女儿: “如果你的人生面临困境,或者被一些束手无策的悲伤所压制,去帮助那些需要一碗饭、一口水、一滴眼泪的人吧!为他们付出之后,我保证你会有所收获,得到你需要的所有安慰与新希望。” 是啊,跟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相比,我们已经算是幸福的了。 同时我们会在奉献中感受到爱在流动,收获平和喜悦。 快乐与幸福,二选其一,必是选择幸福。 读书书摘分享 每日生活的感悟

0 阅读:0
曾经叫夏纯来

曾经叫夏纯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