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位举人娶了美貌的妻子,婚后丈夫赴京赶考,中了第 2 名榜眼。他给妻子报喜
宋朝,一位举人娶了美貌的妻子,婚后丈夫赴京赶考,中了第 2 名榜眼。他给妻子报喜,信尾写:“我在京无人照料,已讨了一个小老婆,专侯夫人来京”,妻子回复:“我也讨得一个小老公,准备同赴京师。”不料如此戏言,影响了他的前途。
榜眼看到妻子的回信,先是一愣,继而哂笑,只当是妻子在赌气使小性子,并未真的放在心上。他心想,待夫人来京,好好哄上一哄,送些绫罗绸缎、珠翠首饰,再温言软语一番,自然就能化解此番“小风波”。
日子一天天过去,榜眼在京城的府邸中忙着应酬,新科进士们的聚会一场接着一场,他周旋在达官显贵之间,渐渐把妻子那封信的事儿抛到了脑后。
再说他的妻子,收到榜眼的信后,气得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她本是个烈性女子,当初嫁给举人,也是看中他的才情抱负,满心期盼着能夫妻恩爱,共享荣华。如今见信上这般荒唐言语,如何能忍?她一怒之下,当真寻了个眉清目秀的年轻后生到家中,对外宣称是自己的“小老公”,还故意在邻里间走动,闹得沸沸扬扬。
邻里们起初都惊讶不已,但见娘子一脸寒霜,也不敢多问。时间久了,风言风语便传遍了家乡。有人摇头叹息,有人暗自嗤笑,都等着看这一场闹剧如何收场。
而京城这边,朝堂之上,党争暗流涌动。榜眼因文采出众、仪表堂堂,又在殿试时对答如流,颇受主考官青睐,一时之间成了各方拉拢的对象。可就在这关键时候,家乡关于他“家书风波”的传闻,竟通过一些官员的家仆之口,传进了京城官场。
朝堂上,一位与榜眼所属阵营不对付的御史,听闻此事后,心中暗喜,觉得找到了打压对方的良机。一日早朝,诸事奏毕,那御史出班,清了清嗓子,高声奏道:“启禀陛下,今科榜眼虽有才学,然德行有亏。臣听闻,他在京中家书传讯,告知家中发妻已讨小老婆,全然不顾夫妻恩义,如此行径,怎能为朝堂表率,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皇帝皱了皱眉,目光扫向众臣,问道:“可有此事?”榜眼听闻,如遭雷击,瞬间脸色惨白,慌忙出列跪地,颤声解释:“陛下,臣……臣那只是与妻子的戏言,绝无此事,望陛下恕罪。”
皇帝神色冷峻,并未言语。此时,又有几位大臣纷纷出列,各执一词。有的为榜眼求情,称不过是夫妻间玩笑,不应上纲上线;有的则附和御史,言风化大事,不可轻纵。朝堂之上,一时议论纷纷,气氛凝重。
榜眼回到府邸,满心焦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深知,在这看重礼教的时代,一旦被扣上德行有亏的帽子,仕途堪忧。他立刻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向妻子详述朝堂变故,苦苦哀求妻子澄清此事,表明家中并无小老婆一事,让她速速遣走那“小老公”,莫要再意气用事。
信差快马加鞭赶往家乡,可妻子收到信后,却冷笑连连。她觉得丈夫是自作自受,如今惹出麻烦了才想起求她。那“小老公”在一旁看着,假意劝道:“娘子,要不就帮他这一回?”妻子瞪了他一眼:“帮?他在京城风流快活时,怎不想想我?我就要让他尝尝苦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堂上对榜眼的弹劾之声愈发激烈。皇帝下旨,令榜眼停职待查,需回乡将家事处理妥当,待查明真相再论前程。榜眼无奈,只得收拾行囊,踏上回乡之路。
一路上,榜眼心急如焚,马不停蹄。回到家乡,径直奔向家中。刚到门口,就见妻子与那“小老公”有说有笑,他顿时怒火中烧,冲上前去怒喝道:“你这妇人,怎如此胡来?”
妻子见他回来,也不慌张,冷笑道:“你还知道回来?你在京城写的好信,既已讨了小老婆,我寻个小老公又何妨?”榜眼气得浑身发抖,正要发作,却见邻里们纷纷围拢过来,指指点点。他深知此时不可再乱,强压怒火,把妻子拉进屋内,“扑通”一声跪地,将朝堂之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求妻子救他。
妻子见他这般狼狈,心中也有些不忍,可又气不过,别过头去道:“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要我帮你,除非你答应我,日后定要与我夫妻同心,再不可有此类荒唐事。”榜眼连连点头,指天发誓。
妻子这才起身,唤来那“小老公”,原来此人是妻子远房表弟,是她故意找来气榜眼的。妻子让表弟出面,向邻里澄清此事,又写了家书,详述前因后果,表明家中和睦,绝无违背礼教之事。
榜眼带着妻子的信和表弟的证言,匆忙赶回京城。上呈皇帝后,又在朝堂上诚恳请罪,皇帝见他诚心悔过,又有证据表明确是误会一场,这才龙颜稍霁,下旨恢复他的官职。
经此一事,榜眼彻底收敛了性子,与妻子恩爱有加。他在朝堂上愈发勤勉,深知这仕途不易,一步踏错,满盘皆输。而家中妻子,也收起了往日的任性,悉心操持家务,夫妻二人相互扶持,走过风雨,成为当地一段佳话,让后人谈及,都感慨万千,明白了夫妻间言语谨慎、相互尊重的道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