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新婚第3天,王金长去参军,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段桂秀拒绝改嫁。87年后,段桂秀在王金长的墓碑前大哭:"金长哥,我等了你整整87年呀……" 在江西省于都县的一个小村庄里,1920年的一个寒冬,段桂秀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家里实在养不起太多孩子,未满月的段桂秀被送到了车溪乡王家,成为了王金长的童养媳。 在那个年代,童养媳是一种常见的婚姻形式,许多家庭会收养年幼的女孩作为未来儿子的妻子。大多数童养媳在夫家的地位都很低,要干很多重活,有些甚至还要遭受虐待。 但段桂秀的命运却与众不同,王家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王家人从不让她干重活,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甚至比其他家里的女儿还要好。 王金长比段桂秀大九岁,从小就把段桂秀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人来照顾。每次集市上有什么新鲜玩意,他都会第一个想到给段桂秀带回家。 在王家的日子里,发生过一件小事让段桂秀记了一辈子。那天傍晚,她随口说想吃桥东头的糖葫芦,但因为天色已晚,她也只是说说而已。第二天中午,王金长就给她买来了糖葫芦。 这样温暖的生活一直持续着,王家的长辈们也都很疼爱段桂秀。家里来了什么好东西,总是先想着给她留一份。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关爱显得格外珍贵。 随着年龄的增长,段桂秀渐渐明白了王金长对她的好。每次王金长带她去集市,都会细心地为她挑选she喜欢的小玩意。在乡里人眼中,这对未来的小夫妻感情特别好。 在段桂秀十二岁那年,她正式成为了王金长的妻子。新婚的日子里,王金长对她更加体贴,处处为她着想。村里人都说段桂秀命好,嫁了个这么疼她的丈夫。 王金长总是叮嘱家里人要好好照顾段桂秀,他自己也是能帮就帮。在那个年代,很少有男人会这样事事为妻子考虑。段桂秀也特别依赖王金长,喜欢叫他"金长哥哥"。 1932年的春天,南昌城里红旗招展,到处都在张贴着参军的标语。这股革命的浪潮很快传到了于都县的乡村。 王金长在一次赶集时听说了红军正在招募新兵的消息。回家后,他立刻向家里人表明了自己要参军的想法。 全家人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惊住了。王金长的父母第一个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参军太危险了。 但王金长态度坚决,他说革命队伍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他向家人解释参军的重要性,说只有参加革命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参军意味着要冒着生命危险。家里人轮番劝说王金长放弃这个想法。 最终,在看到王金长坚定的态度后,家人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王金长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准备启程。 在临行那天,段桂秀特意带着王金长去了车头圩。路过一家鞋铺时,她用攒了很久的钱给王金长买了一双新鞋。 王金长接过新鞋后,把身上穿的一件旧衣服脱下来,仔细叠好交给段桂秀。他还把身上仅有的几块钱全部给了段桂秀。 两人在车头圩的一棵大樟树下告别。王金长对段桂秀说,他最多离开三五年就会回来。 分别后不久,王金长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只剩下段桂秀、婆婆和王金长年幼的弟弟。 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段桂秀和婆婆只能靠外出乞讨维持生计。在那段最困难的日子里,她们经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等段桂秀稍微大一些后,她开始出门找工作。她什么活都干,最常做的是给人挑煤和挑石灰。 每天天不亮,段桂秀就要起床准备工作。一担煤或石灰有一百斤重,工钱只有两毛钱。 为了多赚些钱,段桂秀每天要挑二三十担。干这种重活的大多是男人,很少见到女人做这么重的体力活。 日子虽然艰苦,但段桂秀从来没有放弃等待王金长回来。每次有外地人来村里,她都会打听有关红军的消息。 1953年的一天,村里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他们带来了一份烈士证明书。证明书上写着:王金长同志在福建战场光荣牺牲。 段桂秀接过证明书后没有说话,也没有哭。她只是一遍遍地问来人,是不是还有可能弄错。 从这天起,村里劝她改嫁的人更多了。娘家人也来劝她,说她年纪还轻,不能这样孤单一辈子。 但段桂秀始终拒绝改嫁,她开始在车头供销社做饭。供销社的工作很辛苦,每个月工资只有三十元。 1960年,段桂秀的婆婆去世了,王家老宅就剩她一个人。村里人劝她搬出去住,但她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 为了给王家留个后,段桂秀收养了小叔子家九岁的儿子王地长。每天下班后,她都会抽时间去看看孩子。 2019年,她遇到了在民政所工作的郭湖北。段桂秀请他带她去参观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第二天,她又坚持要去烈士陵园。在陵园的纪念碑上,她找到了王金长的名字。 段桂秀这才真正接受了丈夫已经牺牲的事实。回家后,她把王金长的烈士证明书装裱起来,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现在的段桂秀已经一百多岁高龄,但身体还很硬朗。 她的重孙们都已经长大,家里人都很孝顺。在他们眼中,段桂秀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祖母,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革命军人家属。
1932年,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新婚第3天,王金长去参军,这一去
玲珑说历史
2025-03-05 08:28:36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