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杭州一男孩放弃迪拜高薪厚职,哄骗家人说去旅游。谁知?到了地儿却一去不

奇谈社会 2025-03-11 11:21:51

2009年。杭州一男孩放弃迪拜高薪厚职,哄骗家人说去旅游。谁知?到了地儿却一去不回!家人吃惊!每天一个电话追问。“早点回来吧。”他却说:“我在这儿待一年好吗?”孰料?偷偷待了11年。 (信息来源:新京报) 2020年,在贵州黔西县景山小学的课堂上,杨明老师正耐心地给孩子们讲数学题。 下课后,孩子们围着他问这问那,有个孩子好奇地问:“杨老师,迪拜是不是到处都是金子?” 杨明笑着摇头,心里却五味杂陈。 2008年,24岁的杨明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毕业,回到杭州进了一家外贸公司,月薪过万,工作稳定,生活看似光鲜。 不久,公司派他去迪拜工作。 迪拜,这座“沙漠中的明珠”,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是奢华与财富的象征。 可杨明站在迪拜街头,看着车水马龙,心里却空落落的。 “那时候,生活看着光鲜,可总觉得少了点啥。”杨明回忆说。 一次偶然,他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西部山区教育的报道。 照片里,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坐在简陋的教室里,眼神却透着对知识的渴望。 杨明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杨明心里突然有个想法:“我想去那儿,为他们做点啥。” 2009年,杨明瞒着家人辞了迪拜的工作,加入了娃哈哈爱心支教团队,去了贵州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 刚到学校,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土坯墙的教室,没有电铃,只有敲钟声。 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差。 后来杨明回忆说:“刚开始,连洗澡都成问题。” 他住在一间破屋里,旁边就是牛圈,老鼠经常来“串门”。 用水要从一公里外的山泉挑回来,山路难走,扁担压得他肩膀疼。 冬天,他脚上满是冻疮,走一步都疼。 一年支教时间很快过去,其他支教队员都走了。 孩子们拉着杨明的手,哽咽着说:“老师,真想您一直教我们下去。” 看着孩子们真诚的眼神,杨明不忍心走,就参加了特岗计划,继续留在贵州支教。 后来,他又去了景山小学等几所学校。 在景山小学,他是唯一有智能手机、懂英语的老师,学校的大小事都离不开他。 他不仅教文化课,还教劳动课,让孩子们学会自食其力。 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8万块钱资助贫困学生,帮他们实现心愿。 很多人认为他是作秀,想出名。但是笔者认为:“一两年是作秀,十年八年呢?” 而十多年的支教生活,让杨明从热血青年变成了成熟男人。 他落下了一身病:低血糖、颈椎病、腰椎病,但他从不后悔。“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心灵的满足。”他常这么说。 起初,家人不支持他,天天打电话催他回家。 可随着媒体报道多了,家人慢慢理解了他。 五年前,家人在新闻上看到杨明满是伤口的双脚和简陋的校舍,才明白他这些年有多不容易。 截至2020年,杨明已在贵州支教11年,服务了5所学校。 他给孩子们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正在发芽开花。许多孩子受他影响,不仅想走出大山,还决心回乡贡献。 当记者问他,准备再支教多少年时。他回答:“再干30年,我也愿意。” 如今,杨明依然坚守在贵州山区,用知识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 他获得了贵州省道德模范、杭州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 他的选择在有些人看来不聪明,但他用行动证明:幸福在于心灵满足和对社会的贡献。

0 阅读:0
奇谈社会

奇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