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贵州,25岁男子放弃海外高薪工作,来贵州支教,3年后,他考上研究生正准备去报到,孩子们给他唱了一首歌,他直接消失了7天,7天后,孩子们却哭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25岁的杨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本可在迪拜的高薪岗位上继续攀登职业高峰,却因一则贵州山区孩子求学的新闻,毅然辞职,背起行囊,来到黔西县瓦厂小学,成了一名支教老师。 这一决定让家人和朋友震惊,也开启了他与大山孩子的不解之缘,三年后,他考上研究生,正准备离开时,孩子们的一首歌让他泪流满面。 消失七天后,他选择放弃深造,回到更偏远的学校继续教书,杨明的故事不仅点亮了无数孩子的希望,也成为教育理想的生动注脚。 杨明的支教决定源于一次偶然的触动,在迪拜工作期间,他偶然看到一则新闻:贵州毕节山区学校缺教师,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衫,在简陋的教室里求知若渴。 画面中的孩子眼神清亮,深深打动了杨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都市的忙碌虽带来物质满足,却少了内心的充实。 于是,他瞒着家人辞去工作,报名支教,来到贵州黔西县瓦厂小学,父母以为他只是去“旅游几天”,得知真相后虽不解,却只能无奈支持。 初到瓦厂小学,杨明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斑驳的水泥校舍,黑漆刷成的黑板,孩子们课间玩着丢沙包和滚铁环。 生活条件同样艰苦,他与另一名老师挤在30平米的杂物间,床板下垫着砖头,夜里老鼠乱窜,饮水需凌晨到一公里外的溶洞挑取,山路崎岖,家访时鞋底磨破,野狗和蛇不时出没。 尽管如此,杨明没有退缩,他用笔记本电脑给孩子们播放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弹吉他、唱歌,拉近彼此距离。 在家访中,他发现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家中贫困到连文具都买不起,他掏出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们买书包、运动鞋,鼓励他们坚持读书。 支教三年,杨明逐渐融入山区,却迎来人生的重要抉择,2012年,他考上重庆一所院校的公费研究生,家人和同事都劝他抓住机会,回到城市开启新生活。 六一儿童节那天,他为孩子们准备了礼物,教他们唱周华健的《朋友》,不料,孩子们突然改词唱道:“一句话,一辈子,不要走,留下来!”歌声中,孩子们泪眼汪汪,恳求他继续教他们。 杨明当场泪流满面,内心天人交战,他请了七天假,回到杭州与父母长谈,父母认为读研是难得的机会,但他想起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坚定地说:“我的选择没有错。” 在姐姐的支持下,他撕毁录取通知书,回到贵州,出现在景山小学的教室时,孩子们激动地抱住他,哭声响彻校园。 景山小学比瓦厂小学更偏远,坐落在半山腰,缺水缺电,信号微弱,杨明点着煤油灯备课,挑水磨破肩膀,家访时翻越泥泞山路,他不仅教书,还为孩子们补课、买棉鞋,甚至为不让女童上学的家长出学费。 他发明“石头识字法”,用树叶教算术,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2010年瓦厂小学撤销时,他主动申请到景山小学,后来又转到更艰苦的幼儿园,守护学龄前儿童。 他的付出远超教学,15年来,他走过上千公里家访路,资助百余名贫困学生近8万元,联系公益组织筹集百万物资,改善15所学校的条件。 杨明的坚持带来了深远影响,许多受他教导的学生考上大学,有的毕业后返乡支教,延续他的教育梦想。 他的事迹登上《人民日报》,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促成杭州与贵州学校结对帮扶,山区教室里有了电脑和崭新的课桌。 他的妻子罗洋,一位同样辞去城市工作的支教老师,与他一起致力于非遗传承,创作的蜡染刺绣作品亮相杭州亚运会博物馆,杨明成为连接城市与山区的桥梁,吸引更多资源流向乡村教育。 从2009年的热血青年到2025年的成熟教师,杨明的青春在大山里绽放,一首《朋友》不仅改变了他的轨迹,也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 他的选择并非惊天动地,却在每一次家访的泥泞路途、每盏深夜的煤油灯中,书写了教育的意义。 乡村教育仍面临师资短缺、条件艰苦的挑战,杨明的坚守呼吁更多人关注山区孩子的需求,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山的希望,也温暖了这个时代的心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云上毕节——《毕节教师杨明,你做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2009年,贵州,25岁男子放弃海外高薪工作,来贵州支教,3年后,他考上研究生正
如梦菲记
2025-04-19 15:45:43
0
阅读:208
夏仲
中国需要他们,他们才是中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