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频繁在他这里赊账,他从不拒绝,谁料主任查账竟赊了20000多元,转过头对他说:“你走吧,”他叹气:做人不能太心软!可哪想因为别人的1个帮助,又让他做起了“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阿里木江·哈力克刚从部队退伍,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理想回到了家乡新疆的一个小村落。他被分配到了当地的供销社工作,本想着好好干一番事业,过上安稳的生活。 谁曾想,这份工作却因为他的一颗“心软”之心,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在供销社工作的日子里,阿里木江总是尽力帮助村里的乡亲们。当时,很多乡亲因为经济困境,常常前来赊账购买生活用品。 每次他们提出这个请求,阿里木江都没有拒绝,心想着大家是乡亲,自己有能力帮助,何不伸出援手呢?于是,他在账本上记录下了那些赊账的金额,心中并没有太多担忧。 好景不长,供销社的主任进行常规查账时,发现账目中竟然积欠了20000多元!这个数字让主任大吃一惊。 供销社并不是慈善机构,阿里木江赊账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制度要求。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严肃地对他说:“你走吧。” 阿里木江感到心头一阵沉重,他知道自己心软的结果就是被解雇了,然而,他却没有发火,也没有抱怨,只是轻叹一声:“做人不能太心软。”他虽然感到失落,但也理解自己的做法确实有些过于冲动。 从供销社离开后,阿里木江并没有气馁。生活并没有给他太多温暖,他开始了自己的艰难生计,搬到贵州,在小街边摆摊卖羊肉串。 虽然生意不好做,身边的朋友和顾客也很少,但他依然坚持着,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陌生的酒馆老板主动找到了他,老板看出他有些迷茫,便伸出援手,为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摊位,并且介绍了不少顾客。 阿里木江感激不已,这一帮助改变了他的命运。生意渐渐好转,他开始能够赚到更多的钱,生活也逐步有了起色。 但阿里木江并没有忘记那些困难的日子。他始终不忘自己曾经的窘迫,决定用赚到的钱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他捐资助学,成立了“阿里木助学金”,开始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帮助了数百个孩子走进了校园,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阿里木江的善行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质疑他为何总是帮助别人,是否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好人”形象,也有人觉得他这种不求回报的善举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面对这些质疑,阿里木江从未退缩过。 他深知,善良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每当看到那些贫困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帮助能够走出大山,他的内心便无比满足。 时间一天天过去,阿里木江的善行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2011年,他终于因为长年累月的奉献和坚持,荣获了“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品德的肯定,也是对他“心软”之举的最美奖赏。 信息来源:兰州晚报2024-1-2
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频繁在他这里赊账,他从不拒
文晓小书生
2025-04-21 13:18:50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