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激流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
纪录片激流激流微博观察团看完腾讯纪录片《激流》第二季,对于创业者的创新与困境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略、融资、管理是一个创始人的三板斧,而从极越失败原因来看,更加证实是这三个维度多因素叠加下的系统性崩塌。
【维度一】 战略上失误:脱离市场与技术的双重脱节
1、产品定位失焦:执着于“高端智能”标签,但极越01和07车型定价偏高,且核心技术(如纯视觉自动驾驶)未获市场认可,性价比竞争力不足。
2、技术落地困境:过度依赖百度AI技术,但双方整合效率低下,智驾系统实际体验与宣传差距大,消费者信任度低。
3、营销与品牌混乱:夏一平个人风格主导营销,多次公开言论(如对标小米却自曝短板)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定位模糊。
【维度二】 资金链断裂:烧钱模式与造血能力失衡
1)高成本无效投入:单台车营销费用高达20万元,但销量仅1.4万辆,资金黑洞吞噬70亿;高价门店、无效直播投流加剧财务负担。
2)融资能力不足:2023年行业融资收紧背景下,夏一平未及时调整策略,仅依赖股东输血,百度与吉利后期撤资直接触发崩盘。
【维度三】管理上失控:组织与执行的系统性漏洞
1)、组织结构混乱:频繁调整部门与人事,核心高管流失(如CFO失联),团队执行力低下。
2)、决策独断专行:夏一平拒绝合规采购流程,特批十倍市场价费用,内部矛盾激化,供应商欠款超20亿。
总结:回头来看,究其本质原因是伪生态整合与资本故事的泡沫破裂,极越诞生于百度与吉利的资本实验,但双方未形成真正的技术协同(百度AI未深度赋能产品,吉利仅提供代工),导致其始终缺乏核心竞争力。夏一平试图用互联网营销包装技术概念,但产品力、资金链与管理的底层问题最终使其在行业寒冬中暴雷。
这场200亿规模的商业实验,本质是资本狂欢与产业规律的激烈碰撞。互联网企业带着流量思维和资本优势闯入汽车产业,却将制造业的精密性简化为"烧钱换规模"的流量游戏。而"垫资模式"恰是行业潜规则的缩影:用资本杠杆堆砌产能,用补贴维系市场,最终在价格战的绞肉机中耗尽元气。这种"互联网式造车"本质是将风投逻辑套用于重资产行业,当资本退潮时,裸泳者终现形。
对于极越,复产之路荆棘密布:被割裂的供应链需要重建信任,透支的市场信心难以挽回,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擅长的迭代思维在汽车制造这个长周期领域遭遇水土不服。即便技术团队完整保留,要完成从代工模式到体系化生产的蜕变,其难度不亚于二次创业。
新能源车市的"囚徒困境"更值得深思。当所有玩家都在资本裹挟下卷入价格战,技术创新反而退居次席。极越的溃败证明,汽车产业的竞争终要回归制造本质,那些试图用互联网思维颠覆行业的冒险者,或许该重新审视"制造"二字的分量。这场激流勇进的商业实验,终成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