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看了水饺皇后 ,结论是超过预期,整体观影感受很不错。
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质朴而温暖。主创对这样一个本身就极具力量感的真人故事并没有加工太多,而是选择让臧姑娘的奋斗史如一首质朴的个人曲缓缓流淌于时代洪流间,就足以感染今天的我。
没有加工太多并不是说缺乏戏剧性,臧健和赴泰国寻夫被抛弃,选择在香港打拼独自拉扯两个女儿长大,从70年代末开始于香港潮头搏浪,吃尽生活的苦也历尽奋斗的酸楚,最终吃到事业崛起的甜,事迹里随便选取二三都足够有看点,电影里那些举步维艰的低泣、百折不回的昂头和持刀搏命的倔狠,就只是她异乡孤身打拼的日常,也是那个时代所有觉得明天会更好的勤奋底层民众打拼的日常。
电影主创选择用一朵朵浪花自然流淌出个人与时代的巨浪,优势是更好的流畅度、更多群像和更时代曲的调性,风险是很容易给人流水账的观感,不过之于我,可能因为本片演员都发挥很好,所以这个感觉并不显著。
观看之前,我格外担心的是电影如何呈现女性奋斗这个主题,如何平衡臧姑娘的女强本色和时代烙印,会不会有很多以今天女性视角看不舒适甚至“咯噔”的地方,但很欣慰电影的三位女性编剧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我举一场让我印象深刻的戏为例,大概就能说明问题。
(注意以下轻微剧透)
朱亚文饰演的警察华哥在日常执勤过程里对臧姑娘生出了好感,丧妻的他对臧姑娘展开了含蓄的追求,邀请她带着女儿与自己一起移民加拿大,电影里只用了两场戏来呈现臧姑娘对这个男人的拒绝:一场无声,她没有回应那只邀请的手;一场台词精炼,我祝你一路顺风祝你幸福,而读懂了拒绝的你祝我大展宏图。
从始至终主角没有宣之于口的拒绝,没有对任何人倾诉对这样一个几近无可挑剔的适婚对象她内心的挣扎,但我们在她的复杂眼神里,在她轻轻颤抖的肢体语言里,明白了她如此抉择的信念:绝不再将命运牵系于旁人身上,绝不再丧失自己的立身之本。
所以哪怕电影里臧姑娘一路获得了非常多的帮助,来自男人的,来自女人的,但有这种对女性奋斗精神细腻而坚定的把握,就不会让我觉得那些来自同情、钦佩或互利的帮助,对主角的“自强”有丝毫磨损。
当然能达成上述效果,最最重要的是马丽。她与角色的契合程度,可以说我想不出还有谁比她更适合演这个角色,而她也在这个角色自始至终掏心掏肺,质朴自然又十足动人,这是她第一部挑大梁的非喜剧电影,希望未来还有更多。
平心而论,电影的整体讲述其实也人为加了一层温暖的时代滤镜,现实中臧健和遭受的磋磨与歧视我相信远比电影里呈现的更多,但电影选择了更显时代昂扬与底层守望互助的调性,当然可以说它有美化悬疑或不够深刻,但也必须承认温暖与昂扬也是当下的我很需要的情绪。
所以我必须承认,夸这么多不是因为电影没有不足,而是我观影的直观感受就是被打动了,就这么简单。